産下寶寶後,新媽咪面對的一大問題就是給寶寶母乳喂養,而關于哺乳,有很多說法:什麼乳房不脹了,乳汁不夠了呀;一定要一邊喝10~15分鐘,再換一邊;奶不夠要留着、存着等等。那麼對于這些說法是否正确呢?下面一起來看看母乳喂養的10大誤區。
誤區1 :母乳6個月後就沒營養了
我們常常聽到說,母乳6個月後就沒有營養了,或者有些人會說寶寶一歲後就沒有營養了。其實母乳的營養一直在變化,寶寶初生、幾周、一歲甚至更大的時候,母乳的成分是不同的,甚至每一天不同的時間,母乳也會發生變化。母乳是根據寶寶身體的需求産生的,寶寶的需求在變,母乳也在變。
寶寶在不同的發育階段,有不同的需求,初生到三四個月的時候,寶寶長得特别快,所以母乳裡的脂肪含量也特别高。這個時候如果把奶擠出來,可以看到奶水特别白、濃,這樣的奶營養特别豐富;而寶寶1~3歲時,他的生長速度減慢,對營養的要求不如以前高,所以母乳的營養成分也沒以前高,脂肪含量降低,奶水也就沒這麼濃了。媽媽大可放心,不同階段的母乳都是專門為寶寶該階段而“配方”生産的,裡面的成分最适合寶寶的生長,比起任何别的輔食,如蔬菜、水果、稀飯、肉,母乳的營養價值是最高的。
當然了,寶寶半歲以後,他也希望開始吃輔食,身體上也有這個需求,所以寶寶在這個階段可以開始加輔食。剛開始加的時候,不要加太多,因為寶寶一歲以内,奶還是主食。
誤區2: 乳房不脹了,乳汁不夠了
有的時候,三、四個月以後,媽媽發現乳房不脹了,就擔心是奶不夠,其實是媽媽的乳房跟寶寶達到供需平衡了,所以乳房是軟的。媽媽剛生完寶寶時,她的産奶荷爾蒙會驟然增高,産奶量比寶寶的需求要多,所以乳房常常發漲,需要擠掉一些。但擠的時候不要擠光,可以留一點,這樣媽媽的産奶量和寶寶的需求才會達到平衡;如果每次都擠光,那産奶就會一直供大于求,因為媽媽的乳房會“以為”寶寶需要這麼多奶。如果奶太多,媽媽可以用卷心菜的葉子放在乳罩裡,或者喝薄荷茶來減少奶量。當媽媽和寶寶達到産奶供需的平衡時,乳房就不會脹了,會覺得比較舒适。除非寶寶多睡一小時,媽媽才會覺得有點脹。
誤區3: 一定要一邊喝10~15分鐘,再換一邊
其實不需要,國際母乳會提倡的是:讓寶寶自己決定什麼時候不吃一邊、再換另一邊。當他自己不吃了,或者睡着了,你可以試一下讓他吃吃第二邊,有的寶寶會吃,有的寶寶不需要吃了,不用強迫他。
有的媽媽乳房容量沒有别的媽媽大,寶寶吃一邊沒有吃飽,那就要吃兩邊,或者一邊要吃很長時間,這都沒有關系。而有的媽媽,她的寶寶胃口小,她的乳房容量偏偏是大的,那寶寶隻要吃一邊就夠了。乳房容量、寶寶胃容量、成長的因素、基因,有很多因素會導緻寶寶吃奶的方式不一樣。所以還是那句老話“看孩子,别看鐘”。寶寶會告訴我們,他什麼時候吃飽了,什麼時候還要吃
誤區4 :吃到後面乳房癟癟了,就沒有乳汁了
雖然到後面乳房癟癟了,但還會有噴乳反射,寶寶還是會吃到很多奶。因為你的血液一直在循環,所以乳房會一直産乳。後面雖然乳流量變慢了,但會一直産奶,而且現産的奶脂肪含量高,會很濃很白,寶寶可能不需要喝很多就飽了,就好比是吃了很多奶油。
誤區5 :每次寶寶吃完,都要把剩下的乳汁擠出
這也是個誤區。越擠奶越多,但奶太多了,也會有些問題,比如得乳腺炎、乳腺閉塞。另外,如果奶太多了,通常沒有喝到後乳,寶寶就飽了,所以大便可能是綠色的,會有泡沫,會覺得脹氣;而且前乳比較稀,寶寶就會頻繁要求喝奶,這樣喝的次數越多,媽媽就擠得越多,擠得越多奶也越多,形成惡性循環。我們鼓勵媽媽自然一點,不用擠得太多,除非是太脹,就稍微擠一點,擠到乳房軟一點就可以了。
誤區6: 上班了,乳汁的質量就變差了
奶還是同樣有營養的,隻是精神壓力大的時候,會減少産奶量。但這一般都是一時的,因為壓力是會過去的,加上周末和寶寶呆在一起,産奶量就回升了。如果确實是奶量少了,那媽媽就需要花幾天時間頻繁地擠下奶。不用擠太長時間,每1.5小時擠5分鐘。或周末除了頻繁地喂寶寶,每次喂完後再擠1分鐘。另外可以吃點藥催奶,常用的有通草、王不留行等,還有種不太常見,叫葫蘆巴,效果也非常好
誤區7 :奶不夠要留着、存着
這是很大的誤區,奶是越擠越多的。其實不是個奶量,而是個産奶速度的問題。很多媽媽認為我的奶量就這麼多,其實是産奶的速度的問題:空的乳房産奶速度快,滿的乳房速度慢,如果頻繁排空乳房,産奶速度會快很多。其實我們身體的各種液體都在經曆循環,比如你的口水有沒有感覺不夠的時候?很少,因為你的口水是按照你的需求來産生的,吃東西的時候就産生得多。乳汁也是一樣的,寶寶吃的時候就産,不吃就不産,吃得多就産得多。所以媽媽要有信心産奶。
誤區8: 寶寶睡覺不好,醒好幾次,是因為奶不夠
在早期,特别是前兩個月,寶寶頻繁吃,有幾個原因:一是胃很小,才小玻璃球這麼大,幾天後可能比乒乓球大一點,他的胃那麼小,母乳又很容易吸收,所以吃了沒多久肚子很快又空了;二是寶寶的成長速度非常快,前三四個月每周長170克左右,半歲内體重會翻倍,所以寶寶對奶的需求量會比較大;再就是第一年是大腦發育最快的階段,所以寶寶的輕睡眠比較多,沉睡眠比較少;另外加上寶寶在幫媽媽催奶,也會經常有吸奶的要求。
所以不用擔心奶不夠,媽媽隻要按照寶寶的需求來做就可以了。第一個月,就享受和寶寶互相信賴的感覺。我們看到小狗小貓也是粘在媽媽身上,我覺得可以調整一下思維,寶寶這麼小沒幾天,不妨也讓他粘在媽媽胸上,媽媽不要穿乳罩,他聽到媽媽的呼吸心跳,會很有安全,也會睡得更好,等他醒來就直接吸奶。這樣很好很舒服,皮膚對皮膚的接觸也可以使媽媽奶産得更多。
誤區9: 生病就不能哺乳
沒有什麼病媽媽不能哺乳,除了艾滋病。哪怕是乙肝也不要緊,現在寶寶出生後會馬上打乙肝疫苗,其實接種以前就可以開始哺乳。沒有任何科學依據證明乙肝會通過母乳傳播,反倒是有這樣的研究:兩組媽媽,一組是乙肝攜帶者,另一組是健康人群,觀察寶寶得乙肝的比率,結果是一樣的。其實分娩的時候感染乙肝的風險比喂母乳大得多。如果寶寶将來不幸得了乙肝,最有可能的是分娩時感染的,而不是因為母乳喂養,媽媽的母乳裡其實有乙肝病毒的抗體細胞。
誤區10: 吃了藥就不能哺乳
絕大部分的藥是不會影響母乳喂養的,但醫生和藥廠會比較保守地說,哺乳期間最好不要吃藥。現在有本書《藥物與母乳喂養》,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書中把所有的藥分成五等,一等是最安全的,二等是比較安全的,三等安全,四等是有點風險,五等是禁止的。如果藥是安全的,就不用斷奶;個别不太安全的,或者有副作用的,我們考慮一下,媽媽能不能吃替代的藥;如果不可以,就考慮這個寶寶有多大,如果寶寶已經大了,開始吃輔食了,或者服藥物的副作用比不喂母乳更大,那麼再來平衡一下,做一個決定。所以媽媽用藥前最好先問一下醫生是否會影響哺乳,實在不放心就依據這本書查一下藥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