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奶咖的比例
奶咖的比例
更新时间:2025-01-10 18:10:22

奶咖的比例(淺析奶咖的融合與)1

本文搬運自澳帝焙2015年7月31日的微博。

在梳理結論前,我們先了解以下三個概念。

1.乳化——這是個運用于espresso的很老的概念,但僅給出了一個乳化的結果,實則是高壓萃取出油脂以及部分脂溶性、非水溶性的物質,被咖啡中的蛋白質及其他一些奇怪的東西起到表面劑的作用,使得這些脂類懸浮于咖啡液體中,以及和氣體混合形成CREMA。

2.表面劑——或者叫表面活性劑,隻需要理解它能讓兩種不相溶的液體混合就夠了。比如水和油,常态下是分層的,加入表面劑,就會變成油水混合液,牛奶就是天然的表面劑應用産物,乳脂被酪蛋白鈣鹽包裹,懸浮在牛奶液體中,形成乳濁液。

3.“肥”味——除酸、甜、苦、鹹、鮮外,确認的第六基礎味,可以用膩、油香、刺激性作部分表述,聯想一下五花肉、煎牛排、紅花籽油、脂肪粒等。

奶咖的比例(淺析奶咖的融合與)2

題外話,

Espresso在常規萃取過程中(非變壓或所謂變流機),實則手柄内是逐漸升壓的,直到粉體充分吸水膨脹,用過Shot Brewer即可知曉,大部分半自動咖啡機、包括可控壓的,即使壓力表數值恒定,但手柄内的壓力并非如壓力表所示。

不論壓力變化如何,espresso中的脂類和蛋白質的萃出是不可否認的,其中的蛋白質也起到表面劑的作用,不單是上文所說的形成CREMA,液體中也呈現類似乳濁液的狀态,也有遊離的脂肪。

奶咖的比例(淺析奶咖的融合與)3

而後,牛奶在打發過程中,由于溫度和運動的變化,發生蛋白質溶液的物理變性(含有蛋白質的溶液就是蛋白質溶液。所有動物乳、植物乳、各種蛋等等),這種變性是不可逆的,比如雞蛋煮成蛋花兒就變不回去、奶泡發起來後也就無法還原成原來的乳濁液、牛奶加熱後被破壞的酪蛋白結構釋放出脂肪,即使降溫,這些脂肪也回不去蛋白質的懷抱了,靜置後就有了“奶皮”。

在變性過程中,蛋白質結構破壞、氣體進入、和擺脫蛋白質糾纏的遊離脂肪、以及蛋白質(表面劑)混合,形成牛奶泡沫。

奶泡比例越高,消耗的脂肪就越多,和咖啡融合後,液體中的遊離脂肪就越少,“肥”味就越不明顯,突然發覺“肥白”(Flat White)這個翻譯雖然土、但挺貼切,因為澳白的奶泡比例低,遊離脂肪有更高的可能性比拿鐵及卡布多,味覺上也就更容易呈現“肥”。而卡布更易呈現甜,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肥味少了,牛奶成分中另一“巨頭”——乳糖的可辨識度就高了。

奶咖的比例(淺析奶咖的融合與)4

那一定有人會質疑為何不直接加牛奶,非要打發?上兩段落已陳述,不加熱或運動,就無法造成變性,也就無法釋放遊離脂肪,“肥”味便不易呈現。

再到更實際些的應用,在選擇牛奶時,乳脂的确是影響口感及味覺的重要指标,而蛋白質比例則關乎到牛奶打發的質量、以及和Espresso混合後表面劑能起到影響的程度,這也是為什麼咖啡師會遇到購買多個品牌、同乳脂比例的牛奶,但有些打發完後很快出現粗泡。舊時代的說辭以及現在大部分培訓教程對于奶泡打發,僅叙述了脂肪比例的影響,卻忽略了表面劑(蛋白質)在形成牛奶泡沫時的核心作用。

奶咖的比例(淺析奶咖的融合與)5

至于牛奶中的蛋白質,會否對Espresso中的脂類産生表面劑作用,小澳還未檢索到相關的準确論述,還望此文抛磚引玉,出現隐形大神指正指導。

PS.

本文參考:“科學松鼠會”《咖啡拉花和表面劑》、百度。

擴展閱讀

盲人調磨,5分鐘包教會,讓你像老師傅一樣,愛上調咖啡磨豆機!

奶咖的比例(淺析奶咖的融合與)6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