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之美在三峽:三峽之美
江河之美在三峽
既言遊覽勝地,山景與水景必然密切相依,隻不過有以山景為主或以水景為主。如果從水景之美考慮,也就離不開江河、海洋、湖蕩、泉水與瀑布五者了。
江河之美,在于水流穿越于重巒疊嶂之間,山重水複,柳暗花明,最著名的當首推長江三峽了。三峽風光為何如此旖旎?自有它的地質道理。早在三峽出現之前,當地是一背斜山區,地勢高聳,不斷上升,分隔開四川盆地與江漢盆地。于地質曆史的晚近期間,江漢段的長江屬于上遊,具有溯源侵蝕的強大力量,也就是上遊源頭不斷向四川方向前進,切穿背斜山區(顯然是峽谷形态),溝通四川盆地,擴大上遊彙水區域,奔騰傾瀉,沖出夔門,構成既富雄奇壯麗,又具深邃多姿的峽江風光。誠如郦道元在其名著《水經著》中描述的:
自三峽七百裡中,兩岸連山,略無缺處,重岩疊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到夏天發大水時,漫過丘陵,航道斷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裡,雖乘奔(快馬)禦風(駕長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頂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濑(沖激)其間,清榮峻茂(水清、木榮、山高、草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相連不斷)凄異(特感凄涼),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今川東)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到唐代,李白流放夜郎(今貴州)途中,行至白帝城遇赦時,買舟東下,不禁贊歎雲: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