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川的秀水狀元村和福溪古瑤寨
富川的秀水狀元村和福溪古瑤寨
富川是個瑤族自治縣,縣裡有許多美麗的瑤族村寨和自然風光。因為時間關系,這一次我們無法遊遍富川,隻選擇了慕名已久的秀水狀元村和福溪古瑤寨。
攻略
不知道這樣的古戲劇,還可以在戲台上延續多久。
交通:賀州中心鎮八步有中巴直接到富川,票價5元。到秀水從富川坐到朝東的班車,下車後坐三輪車過去,往返10元;到福溪可以從富川坐到麥嶺的班車,中途在福溪村下車。
住宿:富川的旅社不多,但價格比黃姚和賀州鎮都貴,一般雙人間40元到60元/間。朝東的旅社隻有幾家,大多較破舊。
飲食:富川和朝東都沒什麼特色美食,一般是吃大排檔,味道一般。
特别提示:在富川問福溪,知道的人不多,但提及百柱廟,大家都明白是哪裡了。
秀水山水相依狀元村
秀水是一座穿越時空隧道的村莊,相傳唐宋時期,漢瑤民族先後來到秀水定居。由于得益于秀水的山水靈性,自唐朝以來,村中人才輩出,據記載,全村共出過1名狀元,26名進士,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南宋開禧元年(1205年)的狀元毛自知。
三輪車夫把我們一直帶到了狀元家門口。走過一條小溪上的小小石闆橋,就是昔日狀元的家。
本想進狀元家去遛遛,居然有老伯把門,要收30元門票。感覺不值,便放棄了這座古宅,沿着牆外的鵝卵石路溜達。狀元家附近的景是漂亮的,前有碧水後有青山,屋前的池水上,一棵古樹虬枝橫跨而過,任人在樹幹上爬來爬去;秀麗的秀峰山直立于狀元屋後,從山腳到山頂,都生長着一株株高大挺拔的古樹。
又是一個小家碧玉般的秀麗村莊,這是我初見秀水村時的想法。這個想法在拐過秀峰山後很快被打消。
“山窮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亦無法闡明當時的感受。隻記得當時眼前豁然開朗,小溪在這兒彙聚另一股流水變成了一條近十米寬的河,一直流向遙遠的天際,鵝卵石的小路也筆直地通向遠處的青山,村頭那狹小緊密的格局在這裡突然被打破,建于明清的民居沿着河邊排開。這兒有任何一個水鄉都不曾有的大氣。
呆愣了一會,我沿着鵝卵石路前行。村裡大多還是明清時期遺留的青磚瓦房,一塊塊珠金耀眼的“進士及第”、“狀元及第”、“山川聚秀”、“天然玉鑒”、“山水清音”、“坦川觀邑”的牌匾不時在純樸的民居間出現,不張揚,卻折射着村莊昔日的輝煌。村裡人大多微笑着向外來者表示友好,偶爾還會主動為停駐的遊人介紹他們引以為傲的建築。
走累了,我在河灘上停下了腳步。河灘上和村道旁,同樣生長着一排排參天的古樹,幾個小孩在河邊的一塊空地上跳皮筋,一群鴨子在河裡跳着“芭蕾”,幾隻水牛在清澈的河水裡納涼,黑黑的背脊露出水面,幾次讓我誤認為是河裡的石頭。一隻小狗沿台階而下,想取口水喝,卻總被水裡水牛的動作驚吓,欲尋合适的地方躲去。這個大氣的村子裡,骨子裡依然是與世無争的閑适。
要走了,在快拐過山峰的時候,忍不住再回頭看了一眼這個小山村。在這片土地上,明清時期遺留下的青磚瓦房依舊煙火缭繞,厚重古樸的村莊靜靜地徜徉在秀峰山下,河灘卵石中參天的古樹依然護衛着村莊,地下湧出的泉水永遠都是清澈甘甜的。村人數百年厮守着這一方水土,草木枯榮,生命輪回,水流無限,山水長相依。
福溪靈溪瑤寨百柱廟
行前查到的資料是,福溪瑤寨是富川瑤族自治縣油沐鄉一個擁有千餘人口的自然村,南宋時期,北宋文豪、理學開山鼻祖周敦頤的後代及其他三姓人家,為了躲避戰亂而遷徙到這裡,他們發現群山環抱中的一塊盆地裡有一條清溪飄落山間,周、陳、蔣、何四姓瑤民便在這裡定居了下來,這條給瑤民帶來靈性的小溪就叫福溪,村莊也因此而得名。
走進福溪村頭,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座瑤族風雨橋。穿過風雨橋一路行去,沿主石闆街而建的十三座大門樓套着幾十個小門樓,一扇扇厚重古舊的木門和房梁上雕龍畫鳳、神韻各異的花草圖案仿佛在向人們訴說着一座村莊的曆史。
在村民的指引下,我們走向村中建築得最輝煌的一座廟宇———靈溪廟。據介紹,靈溪廟始建于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廟裡最吸引人的,是全廟由76根古楠、古水杉圓木柱和44根吊柱支撐而成,通過月梁、托峰、托腳、榫卯固定,未用一顆釘子。76跟主柱全部用蓮花形石礅托立離地,主柱與托柱剛好是120根,所以又稱“百柱廟”。在有些殘舊的廟裡穿梭,我努力想數清120根主柱與托柱,但靜不下來的心總是擾亂着思緒,幾次未果,隻有放棄。
與古廟相依相伴的是古戲台,在經曆了漫長的歲月風雨後,大部分已經湮滅在曆史的長河裡,至今能夠保存完好的隻有三座古戲台。世間可以更新,人事也可以代謝,然而福溪村的古戲台卻從來也沒有空閑過。我們在村子裡偶遇周德壽老人,老人是村子裡演戲的一位元老,兒時他在台下看父輩們在台上翻轉騰躍,自己學着在草地上翻跟頭。1956年二十多歲時他出任福溪村業餘桂劇團團長,想不到他這個團長當了近半個世紀。他最引以為自豪的是,福溪村裡的古戲台在他這一代人中從來就沒有冷清過,年年歲歲都餘音繞梁。
福溪瑤寨,是一處遠離城鎮的古村落,正是因為偏僻,它才保存得這麼完好。石闆街隻有越踏磨越光滑,古戲台上仍舊頌揚着人間的美好,風雨橋依然遮擋着風雨……還有明清時期的豆腐房、釀酒作坊、油榨屋、雜貨店、鐵匠鋪,這一切至今還在吟唱着不老的歌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