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旅遊
/
到溪口古鎮欣賞民國第一鎮
到溪口古鎮欣賞民國第一鎮
更新时间:2025-01-16 16:46:42

  到溪口古鎮欣賞民國第一鎮

  到溪口古鎮欣賞民國第一鎮

  發源于四明山麓的“剡源九曲”曾是充滿詩情畫意之地,一個極其傳神的地方。詩歌搖籃中的“剡源九曲”之水款款而來,澄碧如練,仿佛源于曆史。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騷客遊迹于此,又留下多少韻味十足、活色生香的文字。自晉唐以來,王羲之、李白、孟郊、方幹、皮日休、王安石、王陽明、李清照、戴表元等諸多名家暢遊和隐居時曾抒寫着剡川大地一卷卷動人的名句;千百年來彌勒佛的化身———布袋和尚的傳奇在這悠悠天地間訴說着人世的蒼茫和美麗,穿越着千年雪窦寺的悠悠鐘聲,一如既往地演繹着古老的傳承。正是依附于這片“人傑地靈”的剡源山水,它見證着“剡源文化”淵遠,其美妙的音符伴随着古鎮溪口成長。

  那個曾經統治過舊中國22年的蔣家王朝的後花園和“民國第一鎮”的溪口古鎮,見證了太多的不平凡。但也恰恰是這段跌宕起伏的曆史風雲遺迹,掩蓋了剡川大地這部“剡源文化”昔日的榮耀和恒久。

  剡界嶺,是剡源之水的分水嶺,也稱剡源之源的“中川”,它曾屬于西南四縣交界的地方,這裡有個大湖山,當地人又稱“四面山”。沿着剡源源頭旁的小路拾階而下,放眼眺望,崇山峻嶺,山脈連綿,茂林修竹掩映之下,清流激湍,昔日溪船夜棹的情景仿佛又在眼前。探幽于剡源的源頭村,徜徉在這倚山而築、依山傍水、狹窄幽深的小村古街上,滿目流淌着歲月的痕迹。無論是聽村民講述剡源村的“黃道阊門”、“兩張與辛亥革命同盟會”等風塵往事,還是領着你辨識古街門楣上尚剩的一處烙有“剡源”印記的舊門牌,都見證着曾同屬于奉化與新昌的“中英街”式的舊街的悠悠歲月,也昭示着這座剡源邊陲村落的興衰史迹。

  隔着清澈的溪流,到了“剡源九曲”之首———六诏。

  六诏是奉化溪口名勝“剡源九曲”中的第一曲。元代陳沆《剡源九曲圖記》曰:“水一曲為六诏,晉右将軍王公逸少隐居其間,诏六下而不起,地由是名。後人為之立廟,有硯石存焉。”

  剡源彙聚剡溪,書聖留戀剡川,自然使九曲之水不乏仙靈之氣,并留下了一段段美麗的流傳。毛翼虎先生的作品曾有描述:王羲之隐居六诏,曾選擇各地的白鵝,精心培育,故“奉化白鵝”成為奉化之名産。又曰:王羲之愛大白鵝,也喜歡寫“鵝”字。現在天台山國清寺有王羲之書寫的獨筆“鵝”字碑……

  可惜的是右軍廟已毀于1964年,并在一次洪水中又沖走了祠廟的石硯;但所幸的是“右軍硯”在1988年8月的那次洪水之後,又在剡源九曲的溪水中驚現。有論者認為那一方高50厘米、寬深各70厘米的黃白色天然硯石上不是“書聖”的原作,而是出自清代(1760—1833)奉化的著名書法大家毛玉佩之作品,他是按古人記載重制“右軍硯”;這方“右軍硯”,現安然無恙地存放于溪口博物館内。對此,我認為不論出自哪位名家之手,都是剡源文化的寶貴遺産。它的存在,不僅見證并保留着這一史實,還為後人懷念書聖王羲之增添了幾許神秘和使命感。

  曆代文人雅士追慕先賢。自王羲之七百多年後,浪迹天涯的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為尋訪王羲之遺蹤,曾審居六诏,她與六诏亦有一段因緣,在奉化流傳甚廣。文人學士每到六诏,在憑吊“書聖”的同時,亦要紀念這位才華橫溢的女詞人。

  踏着剡源古道悠悠的曲徑,讓我真正觸摸到了“剡源九曲”的濃重風霜。元代,至正《四明續志》詳列剡源九曲之勝,曆代文人雅士到此攬奇探勝,吟詠不絕。成書于元正二年(1342年)的《四明續志》記載中詳列了“剡源九曲”:始于“一曲六诏”,繼而“二曲跸駐”、“三曲二湖”至“九曲公棠”。而清代史學家、文學家全祖望《剡源九曲辭》曰:“溪流瀉碧玉,蜿蜒出山麓。山溪雨濛濛,遺音在山谷。”生動逼真地記述了剡源九曲的秀美風貌。如今攬勝剡川,吟詠詩謠,其暢遊之幽情,剡源久遠的史迹,已在人們的心中深深地打上了烙印。

  重新踏上詩歌搖籃中的“剡源九曲”,縱然剡川往昔的榮耀已經淡去,且漸行漸遠,但對于既憧憬濃郁旅遊文化,又向往田園式生活的文人志士來說,我想最應該去看看的還是溪口那遠去的人文背影。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