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有時候會看到有些年紀較大的人,有時面部會出現不由自主地抽搐的情況,這是面部肌肉痙攣的表現,就是我們常說的面部抽經。面部抽筋如果是偶發性的,那可能是因為社會壓力過大、精神思慮過多所緻,但是如果是頻發性的,那可能就是一種病症了,需要及時治療。
一: 藥物治療
1: 除苯妥英鈉或卡馬西平等藥對一些輕型患者可能有效外,一般中樞鎮靜藥、抑制劑和激素等均無顯著療效。過去常用普魯卡因、無水酒精或5%酚甘油等做莖乳孔處注射,以造成一時性神經纖維壞死變性,減少異常興奮的傳導,一次注射量為0.3~0.5ml,以達以出現輕度面癱為度。劑量過大将産生永久性面癱,劑量過少3~5個月後仍要複發,現已很少采用。
2: 注射方法:患者側卧,常規碘酒酒精消毒患側耳下乳突周圍,于外耳道底軟骨與乳突前緣交界處,用20~21号針頭,接2ml注射器,針尖指向前内上方,與顱底水平線呈30度角,刺入3厘米即進入一凹陷内,先注射1%普魯卡因1ml,不撥出針頭,觀察1~2分鐘有無出現面癱,如出現面癱表示刺中神經幹,然後接上有水酒精空針,注入0.3~0.5ml酒精或酚甘油,将發生明顯面癱而痙攣消失。經過半年後面癱多能逐漸恢複,約2/3的病人痙攣亦将複發。
二: 射頻溫控熱凝療法
1: 用射頻套管針依上法刺入莖乳孔内,利用電偶原理,通過射電使神經纖維間産生熱能,溫度在65~70℃,在面神經功能監測儀監護下,控制溫度使神經熱凝變性,以減少傳導異常沖動的神經纖維。術後同樣要發生面癱,在1~2年内的面癱逐漸恢複過程中又會舊病複發,否則電熱過度,痙攣雖可長期不發作,但取而代之的是永久性面癱。
三: 手術治療
1: 面神經幹壓榨和分支切斷術在局麻下,于莖乳孔下切口,找出神經主幹,用血管鉗壓榨神經幹,壓榨力量應适當控制,輕則将于短期内複發,重則遺留永久性面癱。如将遠側分支找出,在電刺激下找出主要産生痙攣的責任神經支,進行選擇性切斷,效果雖較壓榨術好,但術後仍要發生輕度面癱,1~2年後亦有複發。
2: 面神經減壓術即将面神經出顱之骨管磨開減壓,系1953年首先由Proud所采用。在局麻下鑿開乳突,用電鑽将面神經的水平垂直段骨管完全磨去,縱行切開神經鞘膜,使神經纖維得以減壓。1972年Pulec認為,單純乳突内減壓範圍太小,應同時将内聽道頂部和迷路段全部磨開減壓。手術中也曾發現神經有病理改變如神經水腫、彌漫性肥厚和神經鞘纖維性收縮等與病因相矛盾的現象,但手術後确實有些病人得到治愈。1965年Cawthorne曾報告13例手術并未發現任何異常。減壓術較複雜,尤其全段減壓術不僅難度大,而且有一定危險。所謂療效是否因手術中創傷面神所緻,并非減壓之效,也值得商榷。
3: 神經垂直段梳理術Scoville(1965年)依上法将垂直段面神經骨管磨開後,用纖刀将垂直段縱行剖開1cm,并在其間隔以矽膠薄膜,其目的是切斷交叉的神經纖維,以減少異常沖動傳導,缺點是很難确切地達到既不明顯面癱又不出現痙攣的程度。
4: 面神經鋼絲絞紮術為作者設計,用直徑1mm鋼絲将面神經幹絞紮,做永久性壓榨,絞紮程度可以随意調整,方法簡便可靠,适用于年老體弱、不宜進行開顱探查者,更适用于一般基層醫療單位。局麻,于耳垂後下,沿下颌角做弧形切口,分離腮腺後緣,找出面神經主幹,取不鏽鋼絲貫穿于乳突前方骨衣上,扭緊固定以作為支點,然後繞穿神經幹絞紮之,一面絞紮一面觀察面肌活動,直到痙攣停止而呈輕度面癱為止。一般以眼裂閉不上達1~2mm為宜。鋼絲留置切口外,暫不剪斷,俟次晨觀察痙攣有無複發,再做最後一次壓力調整,剪去多餘的鋼絲,埋入皮下。術後如有複發,可打開切口,找出鋼絲尾段現進行絞紮。如長期面癱不恢複,亦可進行鋼絲松解。本法的缺點是術後肯定要有3~6個月的面癱,複發率較高,達30%。
四: 根據以上的說法我們知
了3大種的治療的方法,可以根據以上的治療的方式來治療,找出自己發病的原因,這樣對症下藥可以痊愈的快,在平時在結合運動和藥物,就是所謂的藥物和物理的治療,經常要動一動臉部的肌肉,這樣可以好的快,希望能幫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