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收聽從良老師微課。
2022年高考語文四套全國卷,有三套直接在語言文字運用部分考語句的“表達效果”。
很多同學覺得這個題目形式新,難度大,不知怎樣分析。
實際上這類題2020年新高考卷中就曾出現過,實際上是在回應“新課标”的要求。
本質上,表達效果類題目是從品味語言的形式入手,探讨作者創作時為什麼采用這種方式而不是别的方式。
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可以從内容和形式的關系角度來讨論。
一方面,形式影響内容。
語言形式的調整,常常就會帶來思想和情感的變化。
王榮生教授曾舉過一個例子,說妻子給丈夫留的便條“親愛的,你放在冰箱裡的那串葡萄我吃了”,隻要斷開,就成為一首詩:“親愛的,你,放在冰箱裡的,那串葡萄,我,吃了。”一個字都沒有改動,隻是添加了标點,傳達出來的情感和意趣就大不相同。
“屢敗屢戰”和“屢戰屢敗”,隻是詞語的順序不同,傳達出的狀态就有很大差異。
即使是一個詞,形式的變化也會帶來情感的變化。
和孩子說話,“來,吃個包包”“看,小狗狗”,“包包”“狗狗”這種不合語法的名詞重疊,就表現出親昵的意味。動詞的重疊, “掃掃”比“掃”語氣輕柔,“說說”比“說”更能表現出傾聽的态度、期待的情感。“紅紅的”比“紅的”不隻是顔色的加深,還透露出事物的可愛,人情味、親切感。
另一方面,内容選擇形式。
要表達什麼樣的情感,要達成什麼樣的效果,就要找到最适合表達這種情感、達成這種效果的形式。
因為内心充滿悲痛,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的開頭:
這個句子長得讓讀者讀得喘不過氣來,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呢?
這種形式更能表現作者内心的壓抑和悲痛,并且更容易讓讀者感受得到。
而“我沒有親見;聽說,她,劉和珍君,那時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請願而已,稍有人心者,……”全是短句,幾乎一詞一頓,更适合表達作者内心的激憤。
伏契克《二六七号牢房》中“從門口到窗戶七步,從窗戶到門口七步”,不是語言的啰嗦,而是因為作者要傳達出自己被囚禁的狀态,在牢房裡曾反複測量,我們能感受到他度日如年,内心痛苦。
“鞋子形成了腳,腳也形成了鞋子”,好的文學語言,形式影響内容,内容選擇形式,達成内容和形式的和諧統一。
做這類題時,我們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看清在問什麼。
答案常在問題裡。這類題目要麼是給出策略問效果,要麼是給出效果問策略。
比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題目,就是明确告訴“句子使用了設問和排比的修辭”,這是告訴策略,要求“分析其表達效果”。
而2022年新高考Ⅱ卷,題目表述“文中畫橫線的部分突出了‘祖父’的衰老死亡和‘我’的成長是一個同時發生的逐漸變化的過程”,是告訴了效果,問的是“這一表達效果是怎麼取得的”,是在問“策略”,就是語言采用了什麼形式、如何達成了這一效果。
看清楚這一點,思考的邏輯方向就明确了。
其次,要對标比較。
當問為什麼是這樣一種形式時,往往隐含着常規情況下不用這種方式。可以這麼說,凡是高考考的句子,多是采用了非常規方式,或者是常規的方式表達了非常規的意蘊。
對标常規,找出差異,思考究竟改變了什麼,有什麼意圖或産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分析 “一手提着竹籃,内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的表達效果,就要對标 “她一手提着一個内中放了一個空的破碗的竹籃,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長的下端開了裂的竹竿”這個常規表達。
我們發現把修飾的定語“空的”“下端開了裂”的獨立出來,就起到了強調作用,突出祥林嫂窮困潦倒的境況。強調“碗”是“空的”,說明挨餓,強調竹竿是“下端開了裂”,說明拄的時間長,乞讨生活為時已久。
2020年新高考Ⅰ卷問“我把餅和粥都一掃而光,又心滿,又意足”為什麼比“我心滿意足地把餅和粥都一掃而光”表達效果更好,與此類似。當然除了強調突出作用,還要考慮句子所處位置、語體風格等。
第三,在語境中分析。
不能單獨地評價某一語言的表達效果,要在一個具體的情境中分析判斷。
2022年新高考Ⅱ卷考讓分析寫自己的祖父沒有一處使用“他”的作用與效果,要從語段中的作者情感角度來考慮,才能夠理解不使用“他”,包含的尊敬、懷念、不舍、感傷等複雜情感。
大家初中學的《我的叔叔于勒》結尾說自己從此再也沒有見過“我父親的兄弟”,不再稱 “叔叔”,要結合全文來看,是為了表現情感的疏離。
近三年的命題,主要考的是句式句序。
除此之外,詞語使用、常見修辭、語體風格、描寫手法等也應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