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獨生子女難教育,有人認為獨生子女有許多得天獨厚的條件。究競如何看待獨生子女和如何開發獨生子女的智力,以下就有關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一些讨論。
1、獨生子女真的都自私嗎?
有人認為,獨生子女就是自私。根據我們觀察的結果,并非完全如此。大部分獨生兒童都比較慷概,善與其他小朋友交往。
其主要原因是:
(1)獨生兒童與外界接觸機會比較多。獨生兒童,在家裡居中心地位,被稱作“掌上明珠”。家裡來了客人,父母想法要他來招待、出頭露面或者當衆表演一番。客人們為了主人高興,也一定要給予表揚和鼓勵一番。父母外出遊覽,走親訪友也必然要帶上自己這唯一的“寶貝”。這樣就有助于兒童對社會的了解,可以廣泛地接觸到各方面的人和事,交往能力就得到很好鍛煉。
(2)獨生兒童受教育的條件比較好。多子女的父母,雖然把每個子女都當作自己的連心肉,都關心,都愛護,但是,畢竟精力有限,不可能都全面照顧到、照顧好。而獨生子女就不同了,父母可以把感情和精力投入這唯一的子女身上,使他們能更多、更好地得到精神和情感上的滿足,不易産生優愁、煩惱、焦慮的情緒,所以,獨生孩子性格活潑開朗、為人大都善于交往。由此可見,兒童是否會養成自私心理,并不在于獨生不獨生,主要在于教育和環境的影響。如果父母教育方法正确,不論是獨生兒童還是非獨生兒童,都會養成好的品德。
2、獨生子女真的依賴成性嗎?
有人說,獨生子女就是懶惰,依賴性強。這種認識是片面的,不公正的。
當然,由于環境影響和父母教育方法不當,獨生子女中确實有慵懶、依賴性較強的,但這不是主流,而是支流。隻要父母教育方法得當,不是什麼事都包辦代替,不成為孩子依賴的對象,而是有意識地讓孩于在實際生活中多鍛煉。獨生兒童是可以變得很勤勞的。另外,獨生子女由于不存在攀比和互相依賴的問題,他們會很自然地把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主動承擔起來,這樣,久而久之,就會養成勤勞勇敢的品質。
但是,也必須看到,如果家長一味地溺愛孩子,什麼事情也不讓孩子做,那麼,久而久之,也會使孩子變得慵懶和具有依賴性。所以,孩子勤勞還是慵懶,關健不在于是獨生還是非獨生,而在于培養和教育的思想正确不正确和方法得當不得當。
3、獨生子女教育有哪些有利因素?
獨生子女的教育及智力開發,有許多有利因素,它明顯地優于多子女家庭,隻要利用得好,方法得當,其效果會是很好的。
(1)獨生子女家庭的經濟條件較優越。除了一日三吸吃得較好外,還有各種營養品,這為保障兒童充足的營養,促進機體的發育提供了重要的條件。身體鍵康,是智力發展的基礎。
(2)獨生兒童比非獨生兒童,在家庭中享有更多的母愛和父愛。對早期兒童來講,這種愛是不可缺少的,它可直接影響到兒童的感知能力及性格的形成,與智力的發育有密切的關系。缺乏愛的兒童,其智力一般低下,這已經被許多事實證明。
(8)獨生兒童受成人的影響大。除受父母的影響外,還受祖父母、叔叔、阿姨及專職保育人員的影響。所以,獨生兒童普遍地表現出知識面較寬,語言較豐富,表達能力較強等特點,顯示出在智力和社交能力上早熟的趨勢。
4、獨生子女教育有哪些不利因素?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都有兩個不同的側面,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所以,獨生子女的教育既有許多有利因素,也有許多不利因素。這是育兒者需要認真注意的。
(1)優越的家庭經濟條件,對子女來說是好事,但利用不當,也是壞事。比如,有的家庭除正常的飲食需要外,還供給孩子許多高級營養補品,如提供不當或過多,則容易使孩子吃出毛病,如偏食、消化吸收不良、食欲減退等。再如,父母怕孩子餓了受委屈,總是叫他們帶着各種好吃的食品,但這很容易影響他們正常的一日三餐,打亂正常飲食習慣,使孩子得上“富裕型營養不良症”。這種現象在7歲前的獨生兒童中,是比較常見的。
(2)獨生兒童由于受父母、祖輩及家庭其他成員的百般關心和愛護,容易助長其優越感,在和别的兒童相處中表現出高人一等、驕傲清高的情緒,從而遭到同齡兒童的反感,使其交往能力受到影響。
(3)獨生兒童受到多種人的愛,但是愛和教并不是一回事。從早期教育角度講,一般說幼兒園的教育要好于家庭。
如果3歲以後的兒童還不送幼兒園,仍留在家過着愛多子教的生活,那麼對孩子智力發育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