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鴨這個名頭,我第一次聽說已是本世紀初,但首次見到卻要上溯到上世紀八零年代。
番鴨
當時我家住在農村,某天聽見有人吆喝賣“鴛鴦”,忍不住出門賞鑒。隻見賣者的自行車後座綁着一隻羽色斑駁的紅臉大鳥,絕非鴛鴦的模樣;但賣者力證那就是如假包換的鴛鴦。此事我印象極為深刻,後來回憶起來,所謂“鴛鴦”即是番鴨,和上圖中基本一緻。
鴛鴦/Aix galericulata,鴨科鴛鴦屬
林鴛鴦/Aix sponsa
這裡需要說明一點,根據基因分析的結論,鳥的分類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以前鴛鴦和林鴛鴦單列鴨科鴛鴦屬,現在認為和它們倆親緣關系最近的就是番鴨。如此說來,當年賣番鴨将其稱之為“鴛鴦”,也許是因為人家早就洞悉了一切。
番鴨,攝于膠南
第二次和番鴨“邂逅”,它又換了個名字叫“美洲雁”,是我部營區附近農家宴的噱頭之一。起初隻接觸過餐桌上的成品,之後在其養殖基地目睹了活的“美洲雁”,毛色純白,貌似北京鴨。隻是滿面的關公紅和童年記憶裡的“假鴛鴦”如出一轍,如上圖所示,就是白色型的番鴨。
家鴨,攝于膠南
番鴨也是鴨,但和普通的家鴨大有不同。番鴨是鴨科栖鴨屬疣鼻栖鴨/Cairina moschata(的馴化種),傳入中國稱為“番鴨”,而家鴨則是鴨科鴨屬綠頭鴨/Anas platyrhynchos的後代,也有部分斑嘴鴨/Anas poecilorhyncha的血統。
番鴨和普通家鴨,同科不同屬,二者存在顯著區别
番鴨原産中、南美洲熱帶地區,在我國的飼養曆史并不長。如1763年編纂的古港《泉州府志》記載:“番鴨狀似鴨而大似鵝,自抱其蛋而生,種自洋舶來”。
家鴨,攝于膠南
首先,從外觀上看。番鴨體型大于鴨而小于鵝,體型前尖後窄,尾部瘦長,而家鴨的臀部肥大,以至于走路都顫顫巍巍,整個身體更接近船形。番鴨的眼圈周圍和嘴的基部有紅色或黑色的肉瘤,雄性尤為發達,這是區别于家鴨的最顯著特征。
番鴨,攝于膠南
其次,從習性上看。番鴨和家鴨一樣能凫水,但并不特别喜歡下水,故又有“旱鴨子”之稱。家鴨在馴化過程中不知出了什麼岔子,已然忘記了孵卵技能,過去鴨蛋通常由雞、鵝代孵,而番鴨是會孵卵帶娃的。另外,番鴨有一定的飛翔能力,需要剪去飛羽以防逃逸,且性情兇悍,雄鴨尤甚,會飛起啄人。
還有,二者的“用途”不盡相同。番鴨不以産蛋見長,年産蛋量120-140枚左右,家鴨則高達260-280枚,是番鴨的二倍。番鴨以肉用、肝用為主,肉質鮮美而不膩,野味很濃;而家鴨蛋肉肝兼而有之,肉的脂肪含量高于番鴨。
騾鴨
番鴨和家鴨可以雜交,一般采用雄番鴨和雌家鴨雜交,後代叫做“半番鴨”或“木鴨”。因無生殖能力,也叫“騾鴨”。如1729年《福建通志》所栽:半番小于番鴨,萊鴨小于半番,皆不能抱卵......
騾鴨的特點是生長快、肉質好、瘦肉多、耐粗飼、飼料利用率高、抗病力強,而且克服了番鴨公母體型差異過大的缺點,是為優秀的肉用型鴨。佛曰“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舍棄了風花雪月的破事兒,可不就一門心思長好肉嘛。
過去,北方以普通家鴨為主,番鴨鮮見。改開以後百業俱興,番鴨亦随之揮師北上,越來越多地登上了北方人民的餐桌。哦,福建地區傳言番鴨有大補之用,這種說辭不必當真,能吃、好吃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