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淩晨,三水白坭中學發生集體疑似食物中毒事件,該校92名學生因感覺身體不适被送往醫院排查,其中27人出現腹瀉發燒等症狀需要留院觀察治療。原來,這些學生在校食堂用餐,當時均吃了燒鵝。有同學稱,當時就發現味道不對,有臭味道,咬了一口就吐了出來,但飯菜中已經滲了燒鵝汁。
經當地政府初步調查,系食物不潔淨而引發,食堂被停業整頓。南方醫院消化專家劉思德教授指出,這宗案例是典型的食物變質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變質發臭的燒鵝與飯菜混放在一起,使飯菜也受到污染,引起學生的集體中毒。
食品變質、受細菌污染是最常見的食物中毒原因
劉思德教授告訴我們,食物中毒分細菌性和非細菌性兩種。細菌性食物中毒主要是由于食品不新鮮或食品操作不衛生,使沙門氏菌、嗜鹽菌和葡萄球菌等病菌在食品中大量繁殖,一般說來,食物中毒多數是細菌性的,尤其是沙門氏菌引起的。沙門氏菌中毒主要症狀有嘔吐、腹瀉、腹疼,糞便以黃綠色水樣便,有時帶膿血和黏液,一般發熱的溫度在三十八攝氏度至四十攝氏度,重病人出現打寒戰、驚厥、抽搐和昏迷的症狀。
非細菌性食物中毒則是由于食品受污染或誤食有毒的動植物食品引起的。如食用河豚魚、白毒傘中毒,或食用添加過量工業用鹽的食品引起中毒。
預防食物中毒,我們應該怎麼做?
劉思德教授指出,預防食物中毒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1、食物要保持新鮮,避免進食變質的食物。
蔬菜應妥善保存,防止腐爛。不食變馊發酸食品的食物;吃剩的熟菜不可在高溫下存放長時間後再食用;勿食大量新腌制的菜,腌菜時鹽應多放,至少腌至15天以上再食用;腌菜時選用新鮮菜;不要在短時間内吃大量葉菜類蔬菜,或先用開水燙5分鐘,棄湯後再烹調。來路不明的食物切勿食用。
食物放進冰箱貯存并不是最保險的。“雖然低溫環境可抑制細菌的生長,但對于一些嗜低溫的病菌如霍亂弧菌等,冰箱仍是它們繁殖的溫床。”劉思德教授說。冰箱冷藏室溫度應保持在10℃以下。同時,不要吃從冰箱内取出來放置2小時以上的熟肉和禽類腌制品。冰凍的肉類和禽類在烹調前應徹底化凍,再充分均勻加熱煮透。已化凍的肉禽及魚類不宜再次保存,魚、肉等罐頭食品保存期不得超過一年。
2、加強對有毒食物的辨别常識。
俗話說:“病從口入。”。對于吃進肚子裡的食物我們一定要多加辨别。尤其是一些本身含毒的食物,不可以憑個人感覺或根據民間傳言去判斷是否可以食用,更不能抱有逞能僥幸的心态,要對帶毒的食物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常見的有毒食物有發芽土豆、河豚魚以及白毒傘等毒蕈。
河豚魚肉雖然鮮美,但處理不當或者貪食太多則會讓人一命嗚呼。河豚毒素為神經毒素,其毒性比氰化鉀要高近千倍,如不積極救治,常可導緻死亡。因此盡量不要食用河豚魚。
毒蕈毒素主要為毒傘肽和毒肽類,在新鮮的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高。這些毒素對人體肝、腎、血管内壁細胞及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極為嚴重,緻使人體内各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高達95%以上。民間流傳一種毒菇識别方法:蘑菇與銀器、大蒜、米飯一起炒或煮後,一旦變黑即證明有毒。這實際上是錯誤的,“緻命白毒傘”和銀器、大蒜同煮後并不會變色。提醒廣大市民千萬不要随意采食野生蘑菇,特别不要采食不熟悉的野生蘑菇,以免發生意外。
另外,四季豆、木薯等餐桌上常見的食物本身也含有毒素,必須妥善處理,徹底煮熟才能食用。
食堂、飯店應該如何加強食品安全?
劉思德教授認為,食堂、飯店要嚴格遵循食品采購的衛生要求,嚴把食品采購關,并科學、合理地貯存食品。要确保食品及原料進貨渠道的可靠、規範,确保食品的質量和衛生。切不可采購腐敗變質、油脂、酸敗、黴變、生蟲、污穢不潔、混有異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狀異常,含有毒有害物質或者被有毒、有害物質污染,可能對人體健康有害的食品。
其次,要嚴格按照食品衛生的要求進行食品加工,保證食品加工的衛生安全。“人們常常會有一種錯誤的理解,以為高溫加熱就是消毒,其實不然。有的細菌雖然被高溫殺死了,但它在食物中繁殖時所産生的毒素,或死菌本身的毒素,并不能完全被高溫破壞。”劉思德教授指出。因此對于已經變質的食物,高溫處理後仍有引起食物中毒的可能。
出現食物中毒症狀該如何處理?
劉思德教授告訴我們,群體食物中毒的表現是在短時間内吃這種食物的人單個或同時發病,以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為主,往往伴有發燒。吐瀉嚴重的,還可發生脫水、酸中毒 甚至休克、昏迷等症狀。當出現以上症狀時,應該盡早就近就醫,或者馬上向急救中心120呼救,送中毒者去醫院進行洗胃、導瀉、灌腸。同食懷疑有毒食物但未出現症狀者,也應到醫院進行留觀。
對于進食後不久的中毒者,如未嘔吐,可用筷子、手指等刺激咽後壁、舌跟催吐。注意催吐後注意補充水分,應多飲鹽開水、茶水或姜糖水、稀米湯等,應就地休息,減少體力活動,以防毒素向全身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