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健康
/
祛斑的方法 祛斑又長斑内外調理才是王道
祛斑的方法 祛斑又長斑内外調理才是王道
更新时间:2024-11-15 21:58:05

  誰都不希望自己的臉色長斑,但是沒辦法斑點還是不斷的長出來,這該如何是好呢,祛斑的方法有哪些呢,中醫是如何祛斑的呢,祛斑的飲食偏方又是什麼呢,帶着這些疑問和小編一起來閱讀本文吧。

  臉色的斑點,肯定會給你的美麗大打折扣的,因此這時候,祛斑美容的變得那麼的火熱,很多人都在找祛斑的方法。

  但常規的祛斑方法多是外用祛斑産品,斑點淡化或者消失後,很大一部分人又會複發,這是因為很多斑點是身體内部出現了問題,隻從外部用功,自然是治标不治本。祛斑要想徹底,最好是内調加上外用。

  1、沙參玉竹豬腱湯

  豬腱150g。無花果2個,北沙參,西洋參,玉竹各12g,廣陳皮一片。鹽适量的。無花果對半剖開,備用。豬腱放到滾水氽燙,撈出來,用涼水洗幹淨。鍋裡加适量的水,旺火煮滾,再投入全部材料及藥材,煲煮1.5小時,放鹽調味。

  功效:無花果具有滋陰健脾,益胃潤腸,清熱解毒的作用;北沙參能養陰清肺,益胃生津;玉竹可以養陰,潤燥,除煩,止渴等。本品有滋陰,調理體質,補養身體的作用,特别比較适用于冬天滋養皮膚。

  2、三豆消斑飲

  準備100g黃豆,綠豆,赤小豆以及适量的白糖。我們将黃豆,綠豆,赤小豆一起放在水裡泡一會兒等到完全漲的時候,再倒在鍋裡面,這時候再加入适量的水将它們煮熟,最後加一些白糖進行調味就可了。

  功效:黃豆有養血益氣,健脾寬中,下氣利大腸,潤燥消水的作用;綠豆包含蛋白質,脂肪,糖類,磷脂,胡蘿蔔素和維生素B,,維生素島等,有清熱解毒,解暑生津的作用;赤小豆有利水除濕,解毒排膿之作用。本品比較适用于防治雀斑,黃褐斑等,對水腫,癰腫,腮腺炎等症同樣有治療效果。

  3、薏仁茶

  反複長斑的人可喝點薏仁茶祛斑,薏仁茶包含薏仁、赤小豆、芡實、綠茶、馬齒苋、淡竹葉、槐米等成分,可祛濕排毒、祛斑美白,每天早晚各一包。

  功效:薏仁茶主要針對濕氣重引起的斑點,濕氣重會影響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廢物無法順利排出,黑色素堆積,導緻色斑形成。如果你有長斑長痘、頭暈身重、刷牙時惡心、有小肚子、頭發臉面愛出油、大便沖不幹淨等症狀,那就是濕氣重,隻有先祛濕,才能祛斑。

  祛斑的方法很多,但隻有找到自己長斑的原因,才能從根本上祛斑,像有些人體内熱氣重,愛長痘長斑,飲食上就需要清淡,日常炒菜别用熱性的植物油,最好用涼性的火麻油,平常也可以在面霜、乳液裡滴入兩三滴火麻油去熱保濕。

  隻要是長斑的人,我們在飲食上面都要注意多喝水,多吃一些含有Wc、We和蛋白質的食物。

  去除黃褐斑中醫妙招

  黃褐斑又叫做肝斑,其是面部色素沉着。黃褐斑多見于女性,血中雌激素水平高是主要原因,其發病與妊娠、長期口服避孕藥以及月經紊亂等有關。中醫稱本病為黧黑斑,認為多因肝腎不足,不能滋養肌膚;或肝氣郁結,日久化熱,傷及陰血,顔面氣血失和而發病;治宜疏肝解郁,養血健脾,滋補肝腎,消色除斑。下面給你介紹幾則祛斑的驗方,僅供參考。

  内服方

  1、菊花、白僵蠶、蠶蛹各15克,玉竹30克,薄荷12克。每日1劑,輕者當茶泡飲,重者煎服。

  2、生地、熟地、當歸各12克,柴胡、香附、茯苓、川芎、白僵蠶、白術、白芷各9克,白藓皮15克,白附子、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劑,若制成水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丹皮、川芎、桃仁、紅花、白僵蠶、白芷、郁金各12克,赤芍、白蒺藜各15克,柴胡6克。水煎服,每日1劑。

  外洗方

  1、白芨、白附子、白芷各6克,白蔹、白丁香各4.5克,密陀僧3克。上藥共研細末,每次取少許藥末放入雞蛋清調成稀膏狀,睡前先用溫水洗面,然後将此膏塗于色斑處,晨起洗淨,直至痊愈。

  2、紫草30克,茜草、白芷各10克,赤芍、蘇木、紅花、厚樸、絲瓜絡、木通各15克。加水2000毫升~2500毫升,煮沸15分鐘~20分鐘,外洗濕敷。

  3、當歸15克,香附、木賊草、桑葉各30克,加水1000毫升,煎取藥汁500毫升左右,熏洗患處,每日2~3次。

  溫馨提示,患者應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緊張和憂郁,避免強烈的陽光照射。在飲食方面,應少吃鹹魚、鹹肉、火腿、香腸、蝦皮、蝦米等食品,少吃蔥、姜、辣椒、胡椒及酒類等刺激性食品,多攝取新鮮的水果、蔬菜等。

  祛斑攻略

  一、飽飽地睡個肌膚美容覺

  臉部的細紋可以經由去角質以及加強保濕得到改善,但對于較深的皺紋或表情紋,則要通過舒緩肌膚緊繃,讓肌膚徹底放松,睡美容覺是肌膚保養的最好方法。充分的放松與休息對于這些皺紋的改善程度,絕對不可小觑。

  最好、最自然的休息方式,當然就是睡眠。除了放松表情肌之外,充足的睡眠還可以讓人自然而然神采奕奕,再配上亮麗的笑容,膚色也自然好起來。

  二、肌膚保濕是重中之重

  肌膚自我調節功能變得緩慢,老舊角層堆積,使肌膚變得幹燥粗糙,色素沉澱,肌膚變得暗沉無光澤,還會形成難看的斑點,所以加強肌膚的補水保濕是節日肌膚的保養重點。然而不同肌膚的保濕攻略是不同的。

  幹性肌膚

  補水+鎖水雙重呵護,除了給肌膚補充足夠的水份,還要補充油性霜類,以維持皮脂膜的功能,緊緊鎖住肌膚表層的水分,以減少水份的蒸發。這樣肌膚就能全天保持水潤光澤。

  中性肌膚

  水份滋潤肌膚後使用長效保濕乳液,以留住水份,視肌膚需要使用油性霜類以免阻塞毛孔。

  敏感肌膚

  水份滋潤後,加強使用含保濕因子的保濕産品,修護受損細胞,鎖住肌膚水分。

  隻要做好清潔工作,盡量使用收斂或長效保濕化妝水,然後塗一些清爽型,質感輕薄的保濕乳液。

  三、善用面膜急救肌膚問題

  面膜是肌膚大補品,也是眼部和面部肌膚的急救品,尤其是春節前這個季節,更是皮膚最最幹燥的時期,因此肌膚保濕之重中之重,不可忽略,敷面膜和眼貼使肌膚急救的最方便有效的方法。隻是,面膜和眼貼種類繁多,清潔面膜、去角質面膜、保濕面膜等等,但是最适合使用的還是保濕類的面膜,如可以整夜用的祛皺補水眼貼和面膜,有眼霜和晚霜的“增效伴侶”之稱。

  四、徹底卸妝清除污垢

  春節前,許多MM都在忙于大掃除,辦年貨,誰不知臉上會聚集比平日更多的灰塵、煙塵、彩妝和堆積的皮膚排洩物,這一切都是皮膚衰老的罪魁禍首,尤其是喜歡化濃妝的女性,回家後千萬要記得第一件事就是先徹底卸妝,清潔臉部,不要殘留的化妝品長時間留在肌膚中。

  卸妝是女人愛美抗老的第一條法寶,隻要你白天化彩妝,晚上都必須使用“深層卸妝乳”卸妝,以去除皮膚上一天下來積累的灰塵、煙塵、皮膚代謝廢物,讓皮膚更加暢快的呼吸,也便于營養成分更好的吸收。這樣肌膚才能變得水嫩光澤,膚色自然紅潤動人。

  結語:臉色長斑是非常的難看,少一些還好,但是如何非常密集的話,相信你的美麗也會受到影響的哦。對于美容祛斑,小編覺得還是内服一些好,隻有将身體本身調理好了,斑點才好不再長出來。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推荐阅读
女性性交扭動身體易達性高潮
女性性交扭動身體易達性高潮
對女性來說,如何達到性高潮并無定論,即使是研究多年的性學家也難以給出一個具體說法。但近日英國《魅力》雜志指出,有一些簡單的小技巧可以幫助女性提升獲得性高潮的幾率,傾斜身體、扭扭屁股就很不錯。女性是“感覺的動物”,最細微的變化往往能引起其從未有過的絕妙感受。在性愛時,女性可以在身下墊一個枕頭,同時收緊...
2024-11-15
男性的敏感地帶在哪裡(圖)
男性的敏感地帶在哪裡(圖)
當人體肌膚感受到各種外來的刺激時,會由“感覺接受帶”的器官将它傳達到大腦,然後大腦再發出訊息告訴自己:“這種所刺激帶來的是喜?是怒?是哀?是樂?”如果藉以激起了大腦的性欲動力,會引爆出被愛撫者一股渴望更進一步肌膚之親的心理狂潮。醫學上形容性感帶是&ld...
2024-11-15
兩性健康專家:男女最想知道的性愛秘密
兩性健康專家:男女最想知道的性愛秘密
兩性健康是以男女共同關心的身體健康問題為主題,内容涵蓋性,性愛,性病,兩性健康,性交,健康,做愛,男人,女人等多個方面。問題1:别人做愛的時間是不是比我們長教學片或成人小說裡的那些性愛描寫簡直算得上“性愛馬拉松”,若拿這個來比,我們身邊的男人都可能是早洩,但事實真相是,性交時...
2024-11-15
7種性交蠕動的性技巧方法
7種性交蠕動的性技巧方法
對過去流傳的“九淺一深,右三左三……”等性交運動方法稍加科學的總結和整理,可以把性交運動分成七大類,即前後運動、上下運動、壓迫運動、混合運動、陰道收縮支行和陰蒂刺激運動。如果把這些男性運動、女性運動、男女協同運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會産生更微妙的性交運...
2024-11-15
女人帶給男人的另類愛撫
女人帶給男人的另類愛撫
女性對男性性器的愛撫不要太單調,首先,來看用手的方法,一般來講,用手握住陰莖,進行伸結合實際運動,尤其在龜頭附近更有效果。但是,相同的動作帶來的相同的刺激,缺乏趣味性。接觸陰莖身體部分的皮膚,或者在伸縮運動時加上轉圓圈運動,下點功夫,會比隻單純的結陰莖部分刺激的效果好上幾倍。再者,一邊愛撫陰莖時,一...
2024-11-15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