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司馬遷當年那句:"美人既斬,良将得焉。"實在是說到了人心坎裡。面對吳起這位率軍有方,為政稱善的一代豪傑,他仕途不順,最終慘死,實在是讓人惋惜。
吳起,姜姓,吳氏,名起,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人。"好用兵"是他留給世人的第一印象。吳起出身于富貴之家,曾想通過遊說和賄賂來得到一官半職。結果直到他家财散盡,都未能如願。
看到吳起如此落魄,他的同鄉大多都嘲笑他,把他當做敗家子看待。一怒之下,吳起以一敵衆,殺死了三十多個诽謗和嘲諷自己的人。然而這樣發洩之後,吳起就更難在衛國有所成就。于是他辭别母親,臨行前還咬着手臂發誓說:"起不為卿相,不複入衛。"從此離開衛國。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看起來殘忍而又魯莽的大漢,離開衛國以後的第一件事,卻是拜師于曾子門下。是的,就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在這裡,吳起體會到了德的意義,并得到了在魯國為官的機會。
不過吳起這個外國人,在魯國還是受到了懷疑。齊國攻打魯國的時候,吳起憑借自己的才能,完全可以勝任領軍大将一職。然而由于他的妻子是齊國人,魯國但心吳起會背叛魯國,便對任用吳起一事抱有很大的疑慮。無奈之下,為了功名,吳起隻得殺死妻子,以表忠心。
雖然吳起之後率領魯國軍隊大破齊兵,但他卻因殺妻一事被後世诟病。而且,魯國對他的懷疑并未就此打消。有人厭惡吳起,因而向魯國國君羅列了吳起曆來的過失,說:"起之為人,猜忍人也。其少時,家累千金,遊仕不遂,遂破其家,鄉黨笑之,吳起殺其謗己者三十馀人,而東出衛郭門。與其母訣,齧臂而盟曰:'起不為卿相,不複入衛。'遂事曾子。居頃之,其母死,起終不歸。曾子薄之,而與起絕。起乃之魯,學兵法以事魯君。魯君疑之,起殺妻以求将。"
這些事,雖然件件屬實,但放在一起,字裡行間就滿是他人的厭惡之情了。此外,有人還說:"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如此利害關系一陳,魯國就是再欣賞吳起的才能,也不願再重用他。就這樣,吳起遭到了魯國"辭退"。
不過碰壁的吳起并未從此一蹶不振,而是很快就在魏國找到了機會。當吳起前去拜訪魏文侯時,文侯問手下,吳起是個怎樣的人。李克回答:"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李克對吳起的缺點直言不諱,而對他的才華也毫不掩飾欣賞之色。就這樣,吳起開始了在魏國的為将歲月,屢創佳績,深得重用。
吳起在魏國的作為,是全然對得起魏文侯的重用的。他一點也不擺架子,與最低等的士卒穿同樣的衣服,吃同樣的食物,"卧不設席,行不騎乘",還參與整理糧草一類的基礎工作。吳起甚至還會親自為犯毒瘡的士兵吸出膿水,可謂是真正将軍隊和軍事放在第一位。
後來在侍奉魏文侯之子魏武侯時,吳起還展現了他作為一位儒學生的才華。魏武侯曾感歎:"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結果吳起不但沒有溜須拍馬,還勸谏說:"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阙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殷纣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要魏武侯重視自身德行。
然而即便如此,吳起還是沒能改變被懷疑的命運。魏國新任國相公孫與吳起不和,便設計讓魏武侯懷疑吳起。再次遇此不利境地,吳起為避殺身之禍,便主動離開了魏國,去往楚國。
楚悼王早就聽聞了吳起的才能,很快便納吳起為國相。為報答知遇之恩,吳起可謂是使出渾身解數為楚國"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他帶領楚國"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成為他國忌憚的一方霸主。
然而樹大招風,吳起很快就成了楚國貴戚的眼中釘。楚悼王死後,衆人就對吳起發動了進攻。吳起抱着楚悼王的屍體而去,衆人就放亂箭射殺。吳起葬身于箭海,而楚悼王的屍體也未能幸免。
可憐吳起一位賢才,忠于主而多受猜忌。他最終以死護主,可謂是一生都在為自己的理想前進,忠心至極。他死于亂箭,這結局已能算慘。然而他至死都在踐行自己的信念,也可謂是無愧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