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正值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暑節氣,在小暑節氣裡天氣在逐漸的變熱。大家對于小暑節氣的由來了解嗎?小暑中的一些習俗大家知道嗎?在小暑裡的一些食物大家了解嗎?下面小編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小暑節氣
一、小暑的由來
每年7月月份是小暑時節,這天太陽到達黃經105°。有那麼依據古語講過:“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
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
也有節氣歌謠曰:“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已經到來,但還未達到極熱的程度。俗話說:“熱在三伏”。我國三伏天氣一般出現在夏至的28天之後,即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
我國自古以來便将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來;二候蟋蟀來;三候鷹始鸷。”小暑開始,天氣逐漸轉熱。
《詩經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文中所說的八月即是夏曆的六月,即小暑節氣的時候,由于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但從《1971~2000中國地面氣候資料》來看,除青海、甘肅、山西、内蒙、安徽的大部分地區,7月的極端最高氣溫相對多數出現在大暑外,大多數省份的極端最高氣溫都出現在小暑期間。
在全國地區内,絕大多數的地區在7月的平均氣溫都開始上升,7月可以說是全年最熱的一個月份。
綠樹濃蔭,時至小暑。南方地區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已是盛夏,頗感炎熱,但還未到最熱的時候。
常年7月中旬,華南東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可開始出現日平均氣溫高于30℃、日最高氣溫高于35℃的集中時段,這對雜交水稻抽穗揚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應該充分考慮這個因素外,已經栽插的要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
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時仍可見霜雪,相當于華南初春時節景象。
二、小暑的習俗
過去民間有小暑“食新”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農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吃嘗新酒等。
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後第一個辛日。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
伏天民諺有“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荞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裡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别的食物。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于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伏日吃面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裡的湯餅就是熱湯面。
《荊楚歲時記》中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伏天還可吃過水面、炒面。
所謂炒面是用鍋将面粉炒幹炒熟,然後用水加糖拌着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後再磨面食之。
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洩,實大腸。另外,山東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小暑吃什麼
一、夏天要吃些瓜果蔬菜
西瓜:不但能清熱解毒、除煩止渴,而且能利尿,幫助消化,因此,人們一定要吃些西瓜,特别是從事露天工作或在室内高溫環境下工作的人。
西瓜汁中還含有人體所需豐富的營養物質,如蔗糖、葡萄糖、果糖、瓜氨酸、丙酸、丙氨酸、谷氨酸、精氨酸、磷酸、蘋果酸、鹽類,以及胡蘿蔔素、維生素C等。
綠豆:工作和勞動之餘,喝一碗綠豆湯,自有神清氣爽、煩渴盡去、暑熱全消、心曠神怡之感,這是由于綠豆具有清熱解暑、止渴利尿的功效。
黃瓜:《本草求真》裡提到黃瓜“氣味甘寒,服此能清熱利水”,因此,炎熱的夏天多吃些黃瓜是有好處的。黃瓜的含水量為96%~98%,為蔬菜中含水量最高的。它含的纖維素非常嬌嫩,這對促進腸道中腐敗食物的排洩和降低膽固醇均有一定作用。
冬瓜:有良好的清熱解暑功效。夏季多吃些冬瓜,解渴消暑、利尿。因其利尿,且含鈉極少,所以是慢性腎炎水腫、營養不良性水腫、孕婦水腫的消腫佳品。它含有多種維生素和人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可調節人體的代謝平衡。
茄子:《本草綱目》上說“茄子味甘、性寒、無毒。主治寒熱、五髒勞損及瘟病。吃茄子可散血止痛,去痢利尿,消腫寬腸”。《醫林纂要》稱茄子“寬中、散血、止瀉”。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茄子中豐富的維生素p,可增強細胞間的粘着能力,能防治微血管脆裂出血和促進傷口愈合。因此,常吃茄子可防治腦溢血、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病症,對慢性胃炎等也有一定治療作用。
二、來點維生素
盛夏,氣溫高、濕度大,如此天氣會導緻人們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繼而出現全身倦怠無力、心悸、出汗、失眠、多夢等神經衰弱症狀,因此科維健健康管理有限公司高級營養保健師李諾建議人們,可适當服用維生素C和複合維生素B族,以利于調節植物神經功能,消除症狀。
補充維生素B1、B2及煙堿酸:夏天飲水量增加,出汗多,維生素B群容易流失。維生素B1負責将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轉換成葡萄糖,葡萄糖提供腦部與神經系統運作所需的能量,少了它,體内的能量不足,人會無精打采。維生素B2也負責轉化熱能,它可以幫助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釋放出能量。煙堿酸又名維生素B3,和維生素B1、B2一起負責碳水化合物的新陳代謝,也是為身體供能量的B家好兄弟,如果缺乏煙堿酸,人們就會焦慮、不安、易怒。
補充維生素C:炎熱天氣,大量汗液的排出導緻水溶性維生素迅速流失,特别是維生素C——夏天的需求會多于冬天,因此,當盛夏時節感到疲乏時,應該補充維生素C,以緩解疲勞感。
中暑的症狀及治療
一、中暑的預防原則
中暑是夏季常見的急診,加強預防可以大減少發病率,中暑的預防應注意幾點
1、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休息時間,保證足夠的睡眠以保持充沛的體能,并達到防暑目的。
2、科學合理的飲食。吃大量的蔬菜、水果及适量的動物蛋白質和脂肪,補充體能消耗。切忌節食。
3、做好防曬措施。室外活動要避免陽光直射頭部,避免皮膚直接吸收輻射熱,帶好帽子、衣着寬松。
4、合理飲水。每日飲水3升至6升,以含氯化鈉0.3%-0.5%為宜。飯前飯後以及大運動量前後避免大量飲水。
二、中暑後的五大禁忌
中暑是夏季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人在中暑之後常常很虛弱,在恢複過程中,應吃些較為清淡、容易消化的飲食,補充必要的水分、鹽、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下面是中暑後的飲食禁忌。
1、忌大量飲水
中暑患者應采用少量、多次的飲水方法,每次以不超過300毫升為宜,切忌狂飲。因為大量飲水不僅會沖淡胃液,影響消化功能,還會引起反射性排汗亢進,使體内水分和鹽分進一步大量流失,嚴重時可導緻熱痙攣。
2、忌吃大量油膩食物
中暑後應少吃油膩食物,以适應夏季腸胃的消化能力。油膩食物會加重胃腸的負擔,并使大量血液滞留于胃腸道導緻輸送到大腦的血液相對減少,人會感到疲倦。
3、忌純補
中暑之後,暑氣未消,雖有虛症,卻不能單純用補法,過早進補會使暑熱不易消退,或使已經逐漸消退的暑熱複燃。
4、忌偏食
中暑患者應以清淡飲食為主,但可适當佐以魚、肉、蛋、奶等。以保證人體所需營養成分。
5、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
中暑患者大多脾胃虛弱,大量食用生冷食物和寒性食物會進一步損傷脾胃陽氣,重者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
總結:小暑伊始,天氣就要開始真正的熱了。一年中天真正熱的标志就是小暑了。小暑過後大暑即将登場,在大暑裡天氣更為炎熱。而小暑裡的養生保健方法,通過文章的介紹現在大家都了解很多了吧。希望大家在小暑節氣裡都能夠健健康康的、快快樂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