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6月25日,美國俄亥俄州的Marsh超市揭開了超市計算機化時代的序幕。自此,條形碼由于可以标出物品的産地、名稱、生産日期等許多信息,在商品流通、圖書管理、郵政管理等許多領域都得到廣泛的應用。甚至可以說,沒有條形碼,整個國家的經濟都無法正常運行。
條形碼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48 年。當時美國費城德瑞索大學一名叫伯尼·蘇沃的研究生,偶然聽說當地一家食品店老闆為加快結賬速度,正在研究一種能自動讀取産品信息的方法,便和朋友喬·伍德藍德一起研究這個解決方案。他們首先想到利用油墨在紫外光下發光的特性來識别産品,但油墨的不穩定性和高昂的成本成了擺在他們面前的一個難題。後來經過反複試驗和思考,他們于1949年申請了用于食品自動識别領域的環形條形碼專利。遺憾的是,以美國當時的工藝和經濟水平,他們還沒有能力印制出這種編碼。
後來伍德藍德加入IBM 公司,并把自己的專利賣給了IBM1962 年,Philco 以一個比較合理的價格從IBM 公司手中買走這項專利并将它賣給 RCA。目前所知的第一個商用條形碼出現于 1966 年,但人們很快就意識到應該為它制定出行業标準。
1966 年,美國國家食物連鎖協會要求制造商研制一種能夠加快貨物驗收速度的設備,于是 1967 年在辛辛那提的克羅格商店,RCA安裝了第一個條形碼掃描系統。但這些條形碼并不是直接預印在産品包裝上,而是由店員粘貼上去的。1970年夏天,應國家食物連鎖協會的要求,Logicon公司開發出食品工業統一碼(UGPIC)。1973年,美國統一編碼協會建立了通用産品代碼--UPC 系統,并且實現了該碼制的标準化。1974年6月25日,俄亥俄州的Marsh超市安裝了第一台UPC掃描器。在使用 UPC 條形碼的 27 種商品中,第一個被收銀員掃描的是标價 69 美分的十片裝箭牌口香糖。如今,這條口香糖還存放在美國國家曆史博物館。
目前,全球每天大約要掃描百億次條形碼。但當今随着光電技術及生物技術的發展,有人擔心條形碼将被射頻卡(RFID)、IC卡光卡、生物卡等新興技術所取代,而貿易的無紙化也将沖擊條形碼。從目前情況來看,這種擔心是多餘的。電子商務的運用不僅不會削弱條形碼的發展,相反條形碼作為一種廉價、便捷、準确、高效的存儲介質和數據錄入手段,必将随着電子商務的普及而赢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