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摔倒後若隻是屁股着地,爬起來應該是沒有什麼事的。但是老年人就不是這樣了。老年人摔倒即使隻是屁股着地。但是也依然會有可能誘發腦出血。
老年人臀部着地腦出血
64歲的葉先生在吃香蕉時突發劇烈頭痛、頭暈、惡心、嘔吐、頸部不适、心慌、出汗,持續10分鐘後,症狀消失,急來醫院就診,腦CT檢查無異常。醫生追問病史,得知半個月前葉先生因路滑摔倒在地,當時臀部着地,程度較重。
在醫生的堅持下,葉先生進行了腰椎穿刺腦脊液檢查,結果穿刺出均勻血性腦脊液,遂診斷為蛛網膜下腔出血。後來,經過全腦血管造影檢查,醫生發現葉先生的顱内有一個豌豆大小的動脈瘤,于是立即給予止血和手術治療。一個月後,葉先生痊愈出院。
最常見的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原因是腦動脈瘤,此外,先天性腦血管畸形、腦動脈粥樣硬化、顱内腫瘤、血液病及各種感染引起的動脈炎等,也會導緻蛛網膜下腔出血,而情緒激動和用力是該病的主要誘因。
老年人由于血管脆性增加,其他部位的外傷,如臀部摔傷,也可能誘發蛛網膜下腔出血,而且蛛網膜下腔出血可能發生在外傷後數天至數月。
“老黃”老年人第一緻盲殺手 50歲後要查眼底
“我甯可少條胳膊少條腿,隻要還我一隻眼睛”,這是很多眼病患者的心聲。北京同仁醫院眼底科主任醫師魏文斌說,作為老年人發病率最高的眼病之一,老年性黃斑變性(簡稱“老黃”)往往被忽視。其實,随着白内障手術的成熟和老齡化進程加速,“老黃”正逐漸替代白内障,成為老年人緻盲的第一殺手。
預防:50歲後要定時查眼底
最重要的預防是早發現。魏文斌說,“老黃”50歲前發病率很低,而50歲以上發病率達到10%以上。建議人們50歲後要定時查眼底,一年最少一次。尤其是有家族史、吸煙飲酒及白内障和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症等人群。
治療:打兩針,視力可恢複
老年性黃斑變性一直被認為是不可逆的。但眼内注射藥物諾适得可幫助恢複視力。這是一種新生血管抑制劑,可通過阻斷血管内皮生長因子,來治療“老黃”(主要針對濕性黃斑變性)。
患者平均需注射兩針,一針費用在一萬元左右,第一針打完後,一周左右視力有所恢複,部分患者一個月左右需再次或多次注射,治療後近八成視力有改善。
自查:讀報時串行、變形
魏文斌介紹,視網膜上的黃斑中央有個小凹,主要負責看精細的東西,一旦黃斑病變,精細視力就會受損,表現為讀書看報時老看串行,或者字發生變形。
還可以在紙上劃條直線,在适當距離下,先遮蔽一眼,用另一眼觀察直線是否變形?某一段是否變暗?如有需及時就醫。
老年人用抗菌藥“四字”原則
老年人身體功能減退,免疫力下降,胃腸道蠕動減緩,再加上抵抗力差,腸道十分敏感,一旦不當使用抗菌藥物,就易引起藥源性腹瀉,出現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
因此,老年人在服用例如阿莫西林、頭孢菌素類、林可黴素、克林黴素、氨苄西林這些抗菌藥物時要特别注意,做到“訴、試、遵、察”四個字。
1.訴 病人在就診時,應主動向醫生訴出自己的病情、用藥情況以及有無藥物過敏史,以幫助醫生全面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2.試 病情确實需要使用抗菌藥的患者,最好先做個抗菌藥物敏感試驗,以判斷自己是否适合使用,以及選出最合适的抗菌藥。
3.遵 服用抗菌藥物時,劑量、時間及療程一定要遵照醫囑進行,不可随意增加或減少,以确保用藥安全。
4.察 在家用藥時,患者應注意觀察自己的大便變化情況,有條件者可寫個用藥日記。若有病情變化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尤其是出現長時間腹瀉應盡快就診。
久咳不愈也可能是心髒病
最近很多人出現咳嗽症狀,部分患者呼吸系統檢查正常但依然久咳不愈。專家表示,咳嗽症狀并非都由呼吸系統問題所緻,還有可能是心髒出了毛病,因此建議檢查心髒功能以對症就診。
今年68歲的崔大爺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幾天前開始不停咳嗽,但咳嗽時沒有痰,體溫基本正常,稍有活動便會感到心慌、胸悶,甚至出現氣促症狀。起初崔大爺以為是感冒,但吃了一周的止咳藥,卻咳嗽得更加嚴重,幾乎不能正常休息。他到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檢查才發現,久咳不愈的原因是患了冠心病,并引發左心衰。後經過藥物調理,崔大爺的咳嗽症狀開始好轉。
新橋醫院心内科耿召華副教授介紹,這種咳嗽西醫稱之為“心源性咳嗽”,主要原因是左心衰引起的。左心衰的早期症狀主要表現為頻繁咳嗽(多為幹咳)、胸悶、氣短,活動後尤其明顯。除合并感染外,心源性咳嗽一般無發熱或濃痰,抗生素療效不明顯。
耿召華表示,很多患者認為咳嗽就是呼吸系統問題所緻,其實這是一種誤區,也有可能是心髒問題。他提醒,如果久咳不止,活動後即感心慌、胸悶、氣促,或伴有呼吸急促或喘息等症狀,應高度警惕是否患有左心衰,并建議及時就診,檢查心功能,切不可當成感冒治療而給健康造成更大損害。
突然嫌吵或是“歪嘴風”
陝西省中醫院針灸科主任醫師趙建安指出:通常人們認為“歪嘴風”僅在冬季發病,而實際可發生在任何季節。常在清晨起床時或外出吹風受涼後發生。根據面神經損傷部位的不同可出現病側舌前2/3味覺障礙和聽覺過敏,可表現為嫌吵。
“歪嘴風”主要是面神經水腫、髓鞘或軸突有不同程度的變性,應立即采取措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水腫,同時應消除炎症,避免面神經進一步受損。中醫針灸治療本病有獨到的療效。
有的患者發病前耳郭内出現疱疹,這是較嚴重的一種,建議感冒後或疲勞受風後耳後疼痛、頸項強痛不适時及時就醫。
“拐”出幸福晚年
上大學的時候,聽老師說他的門診裡有好幾根拐杖,都是患者治好了,就把拐杖忘在了門診。作為一名醫生,能幫患者扔掉拐杖固然好,可拐杖當使就得使,才能保護好老人的健康。
早用拐杖保護膝關節
很多人認為使用拐杖就是老了,所以能不用就不用。但在國外,很多50歲的人就在使用拐杖,關節疼痛很多時候就是因為膝關節負擔過重造成的,拐杖可以減輕膝關節50%的負荷。在臨床上,使用拐杖是治療關節痛很重要的一個手段。
上肢下垂手杖平腕部
并不是每一根手杖都适合生理要求。英國沙英勃利博士介紹兩種測量手杖長度的方法:一是将上肢緊貼身體一側下垂,腕部與地面的距離即是應該使用的手杖的正确長度;二是測量地面到大腿骨上端外側突出點(即大轉子)的距離,應是手杖的長度。另外,手杖的杖柄宜稍寬,可使老人或關節炎患者手感舒适,疼痛減輕。手杖頭要用金屬箍加固,以避免在使用時因杖杆損壞而發生意外。
扶架拐杖前先練肌力
扶架拐杖行走之前首先應卧位鍛煉兩上臂的肌力和肩帶肌力。其次要增強腰背部和腹部的肌力。再練習起坐和坐位的平衡。完成以上訓練之後,方能練習架拐站立。
扶拐杖走路有講究:
雙拐站立 将兩拐杖置于足趾前外側15-20cm,曲肘20°-30°,雙肩下沉(勿聳肩),這時上肢肌力落于拐杖的橫把上。若患者的肌力不足則可取三點位站立,即将兩拐杖置于足前外方20-25cm,這時身體的大部分重量落于拐杖上。
背靠牆站立 患者以背靠牆,将重心移至一側拐杖,提起另側拐杖或重心靠牆,提起雙側拐杖。
架拐行走 兩拐杖置于兩腿前方,向前行走時提起雙拐置于更前方,将重心置于雙拐上,腿稍彎曲,用腰力量擺動向前。
單拐行走 健側持杖,行走時,拐杖與患側下肢同時向前,繼之健側下肢和另一臂擺動向前。亦可先将健側臂持杖前移,然後移病腿,最後移健腿。
結語:老年人生理因素決定,不管是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要小心翼翼的,一旦發生磕碰都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文章原載于《養生保健指南》,刊期:2012.06,作者:邢宏義,李海清,文愛東,吳一福,周凱,王海泉,朱本浩,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作文庫知識百科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将在第一時間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