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習俗
食艾糕:艾蒿有着特殊的清香,是一味常用中藥材。我國最早的醫書《五十二病方》中記載,艾葉味苦辛,性溫,歸肝、脾、腎經,具有清熱解毒、除濕止癢等作用。至今還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諺語。新鮮艾葉做成的艾葉糕對祛除暑熱、健脾利濕非常有好處。端午時節空氣潮濕,而艾葉的芳香清新,能祛除毒氣,除污濁,淨化空氣。民間有“懸艾人,戴艾虎,飲艾酒,食艾糕,熏艾葉”的民俗。
佩香囊:小孩多将香囊佩帶于胸前,而成人多系于腰間。傳統香囊常用配方是:蒼術、川芎、香白芷、菖蒲、山奈、甘松、靈香草、冰片等。現代科學研究證明蒼術等中藥的揮發性成分能有效殺滅空氣中懸浮的病原微生物,香囊中的藥物散發出來的芳香氣味能夠刺激鼻黏膜,使鼻黏膜上的抗體——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的含量提高,SIgA具有較強的殺死病毒的能力,小孩鼻黏膜上SIgA的含量較低,因此最适合佩挂。對流行性感冒、白喉、水痘等傳染病均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挂擺菖蒲: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争相佩戴,用以驅瘴。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産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将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滞、殺蟲滅菌的藥物。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蒜水沐浴:一些地區在端午節有用大蒜衣泡水用來洗臉洗澡的習慣,取大蒜子外層的薄衣,在端午節的前夜将其浸泡在井水裡,并加少量雄黃,浸泡所得的水供節日當天沐浴用。據說端午節用大蒜衣泡水沐浴可以預防盛夏季節身體長痱子,并有祛斑除痘的作用。
此外,端午節常用的中草藥還有菖蒲、青蒿、香茅、柚葉等,一起用水煎後當茶飲用,或者泡酒飲用,都有很好的保健療效,可以預防疾病。
根據節氣飲食:粽子也是藥膳的一種
吃粽子:從養生學角度看,粽子也是藥膳的一種。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更有講究。北方大多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或荷葉,這些葉子都有很好的藥用功能。如:葦葉可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竹葉可以清熱除煩、利尿排毒;荷葉能清熱利濕、和胃甯神。作為食品包裝,其具備天然和無污染的特性,因此,被當今營養學家稱之為“天然綠色食品”。粽子清香糯滑,大都是用糯米做成的,黏度高、不易消化,且缺乏纖維質,含過多的脂肪、鹽、糖。
例如一個普通的鹹肉粽子,熱量約為200-300kcal,粽子是主副食一起搭配制作的綜合性食物,現如今的粽子多種多樣,除了傳統的棗粽、八寶粽,還有肉粽、闆栗粽、辣粽、鹹蛋粽等,有特殊的營養價值。并且從中醫飲食的養生觀點來看,端午節時間我國已大部分進入暑熱夏季,而粽子具有清熱解暑、益氣生津、養血安神的功效,大棗補中益氣、栗子補氣健脾、益腎,蛋黃富含卵磷脂、維生素A,肉類富含蛋白質,這些都更加豐富了粽子的營養。在此季節食用粽子與其他食物搭配食用,營養更全面。
不過,粽子味美,但不宜多食,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過3個,男性最好不要超過5個。吃粽子的同時,搭配蔬菜、水果可幫助腸、胃蠕動,而且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腸胃道消化不良。此外,睡前兩小時最好别吃粽子,不要碰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類,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瀉或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