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賦》是中國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曹植創作的辭賦名篇。此賦虛構了作者自己與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間的思慕愛戀,洛神形象美麗絕倫,人神之戀飄渺迷離,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結合,最後抒發了無限的悲傷怅惘之情。全篇大緻可分為六段:第一段寫作者從洛陽回封地時,看到“麗人”宓妃伫立山崖;第二段寫宓妃容儀服飾之美;第三段寫作者非常愛慕洛神,她既識禮儀又善言辭,作者雖已向她表達了真情,贈以信物,有了約會,卻擔心受欺騙,極言愛慕之深;第四段寫洛神為“君王”之誠所感後的情狀;第五段為全篇寄意之所在;第六段寫别後作者對洛神的思念。全賦辭采華美,描寫細膩,想象豐富,情思绻缱,若有寄托。
《洛神賦》是三國時期魏國文學名家曹植(曹子建)的浪漫主義名篇。《洛神賦》原名《感甄賦》,一般認為是因曹植被封鄄城所作;亦作《感甄賦》,“甄”通“鄄”(juàn)。唐代李善則認為其為甄皇後所作,此說亦博得後世多人的認同。
梁代《昭明文選》卷十九 唐代李善注記曰:魏東阿王,漢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與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晝思夜想,廢寝與食。黃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後玉镂金帶枕,植見之,不覺泣。時已為郭後(郭女王)讒死。帝意亦尋悟,因令太子留宴飲,仍以枕赉植。植還,度轘轅,少許時,将息洛水上,思甄後,忽見女來,自雲:我本讬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時從嫁前與五官中郎将,今與君王。遂用薦枕席,懽情交集,豈常辭能具。為郭後以糠塞口,今被發,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爾。言訖,遂不複見所在。遣人獻珠於王,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勝遂作《感甄賦》。後明帝見之,改為《洛神賦》。
此賦以幻覺形式,叙寫人神相戀,終因人神道殊,含情痛别。或以為假托洛神,寄心文帝,抒發衷情不能相通的政治苦悶。全賦多方着墨,極力描繪洛神之美,生動傳神。格調凄豔哀傷,辭采華茂。洛神,洛水女神,傳為古帝伏羲氏之女宓(fú)妃淹死洛水後所化。
原文
黃初三年,餘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其詞曰:
餘從京域,言歸東藩,背伊阙 ,越轘轅,經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傾,車殆馬煩。爾乃稅駕乎蘅臯,秣驷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俯則未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于岩之畔。乃援禦者而告之曰:“爾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豔也!”禦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則君王所見,無乃是乎?其狀若何,臣願聞之。”
餘告之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禦。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内鮮。明眸善睐,靥輔承權,瓌姿豔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态,媚于語言。奇服曠世,骨象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绡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餘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怅猶豫而狐疑。收和顔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
于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将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 爾乃衆靈雜遝,命俦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遊女。歎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體迅飛凫,飄忽若神。淩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轉眄流精,光潤玉顔。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風,川後靜波。馮夷鳴鼓,女娲清歌。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鸾以偕逝。六龍俨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鲸鲵踴而夾毂,水禽翔而為衛。于是越北沚,過南岡,纡素領,回清陽,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珰。雖潛處于太陰,長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冀靈體之複形,禦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返,思綿綿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駕,吾将歸乎東路。攬騑辔以抗策,怅盤桓而不能去。
本文浪漫色彩
曹植在詩歌和辭賦創作方面有傑出成就,其賦繼承兩漢以來抒情小賦的傳統,又吸收楚辭的浪漫主義精神,為辭賦的發展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洛神賦》為曹植辭賦中傑出作品。作者以浪漫主義的手法,通過夢幻的境界,描寫人神之間的真摯愛情,但終因人神殊道無從結合而惆怅分離。
周洪亮主編的《璇玑辭》選用曹植《洛神賦》中: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一句來贊美王羲之的書法之美。
段落層次
《洛神賦》全篇大緻可分為六個段落,第一段寫作者從洛陽回封地時,看到麗人宓妃伫立山崖,這段類話本的入話。第二段,寫宓妃容儀服飾之美。第三段寫我非常愛慕洛神,她實在太好了,既識禮儀又善言辭,雖已向她表達了真情,贈以信物,有了約會,卻擔心受欺騙,極言愛慕之深。第四段寫洛神為君王之誠所感後的情狀。第五段恨人神之道殊以下二句,是此賦的寄意之所在。第六段,寫别後我對洛神的思念。
突出特點
特點一,想象豐富。想象到:他從京城洛陽啟程,東歸封地鄄城。途中,在洛川之邊,停車飲馬,在陽林漫步之時,看到了洛神宓妃,她的體态搖曳飄忽像驚飛的大雁,婉曲輕柔像是水中的遊龍,鮮美、華麗較秋菊、茂松有過之,姣如朝霞,純潔如芙蓉,風華絕代。随後他對她産生愛慕之情,托水波以傳意,寄玉佩以定情。然她的神聖高潔使他不敢造次。洛神終被他的真情所感動,與之相見,傾之以情。但終因人神殊途,結合無望,與之惜别。想象絢爛,浪漫凄婉之情淡而不化,令人感歎,愁帳絲絲。但這想象并不離奇,是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賦》、《高唐賦》兩篇賦而作。
特點二,詞藻華麗而不浮躁,清新之氣四逸,令人神爽。講究排偶,對仗,音律,語言整饬、凝煉、生動、優美。取材構思漢賦中無出其右。
特點三,傳神的描寫刻畫,兼之與比喻、烘托共用,錯綜變化巧妙得宜,給人一種浩而不煩、美而不驚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絕妙丹青,個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會使人産生一種虛無之感。在對洛神的體型、五官、姿态等描寫時,給人傳遞出洛神的沉魚之貌、落雁之容。同時,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清新高潔。在對洛神與之會面時的神态的描寫刻畫,使人感到斯人浮現于眼前,風姿綽約。而對于洛神與其分手時的描寫屏翳收風,川後靜波,馮來鳴鼓,女娲清歌。愛情之真摯、純潔。一切都是這樣的美好,以緻離别後,人去心留,情思不斷,洛神的倩影和相遇相知時的情景曆曆在目,浪漫而苦澀,心神為之不甯徘徊于洛水之間不忍離去。
苦悶之情
産生苦悶之情的原因有三:
1.人神有别,有情人不能成眷屬;
2.洛神是他的精神寄托,但她隻能存在于想象之中,現實中難以找到,失落無限;
3.以此賦托意,他不但與帝王之位無緣還屢受兄弟的逼害,無奈之餘又感到悲哀和憤悶。
藝術價值
對《洛神賦》的思想、藝術成就前人都曾予以極高的評價,最明顯的是常把它與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諸賦相提并論。其實,曹植此賦兼二者而有之,它既有《湘君》、《湘夫人》那種濃厚的抒情成分,同時又具宋玉詣賦對女性美的精妙刻畫。此外,它的情節完整,手法多變和形式隽永等,又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因此它在曆史上有着非常廣泛和深遠的影響。晉代大書法家王獻之和大畫家顧恺之,都曾将《洛神賦》的神采風貌形諸楮墨,為書苑和畫壇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到了南宋和元明時期,一些劇作家又将其搬上了舞台,汪道昆的《陳思王悲生洛水》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出。至于曆代作家以此為題材,見詠于詩詞歌賦者,則更是多得難以數計。可見曹植《洛神賦》的藝術魅力,是經久不衰的。
曹植天賦異禀,博聞強記,十歲左右便能撰寫詩賦,頗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贊賞。當時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業,曹丕也授有官職,而曹植則因年紀尚小、又生性不喜争戰,遂得以與甄妃朝夕相處,進而生出一段情意。曹操死後,曹丕于漢獻帝二十六年(公元220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陽,是為魏文帝。魏國建立。甄氏被封為妃,因色衰失寵最後慘死,據說死時以糠塞口,以發遮面,十分凄慘。
甄後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陽朝見哥哥。甄後生的太子曹叡陪皇叔吃飯。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後之死,心中酸楚無比。飯後,曹丕遂将甄後的遺物玉镂金帶枕送給了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時,夜宿舟中,恍惚之間,遙見甄妃淩波禦風而來,曹植一驚而醒,原來是南柯一夢。回到鄄城,曹植腦海裡還在翻騰着與甄後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蕩,寫了一篇《感甄賦》。四年後(公元234年),明帝曹叡繼位八年後,為避母名諱,遂改為《洛神賦》。
由于此賦的影響,加上人們感動于曹植與甄氏的戀愛悲劇,故老相傳,就把甄後認定成洛神了。
對叔嫂之情的質疑
因魏明帝曹睿将《感甄賦》改名為《洛神賦》,世人多認為其寫作牽涉到曹植與魏明帝曹叡之母甄氏之間的一段錯綜複雜的感情。
宋人劉克莊卻說,這是好事之人乃造甄後之事以實之。明人王世貞又說:令洛神見之,未免笑子建(曹植字)伧父耳。清代又有何焯、朱乾、潘德輿、丁晏、張雲等人,群起而鞭撻之。
把他們的論點綜合起來,大概有如下幾點:
第一,納甄氏時曹丕18歲,甄氏23歲,而曹植僅13歲。對于一個比自己年長十歲的已婚女子曹植不太可能有過多的想法。丕與植兄弟之間因為政治的鬥争,本來就很緊張,《感甄賦》若是為甄氏而寫,豈不是色膽包天,不怕掉腦袋了嗎?
第二,圖謀兄妻,這是禽獸之惡行,其有污其兄之妻而其兄晏然,污其兄子(指明帝)之母而兄子晏然,況身為帝王者乎?從曹植的為人看,雖也有行為放任、不拘禮法,但絕不會做出類叔嫂私通等有違倫理的事來。
第三,叔嫂情的傳說始自唐代李善注引《記》,此前400多年并無此說。而李善在《記》中所說的文帝曹丕向曹植展示甄後之枕,并把此枕賜給曹植,裡老所不為,何況是帝王呢?極不合情理,顯然屬無稽之談。
第四,《感甄賦》确有其文,但甄并不是甄後之甄,而是鄄(jun)城之鄄。鄄與甄通。曹植在寫這篇賦前一年,任鄄城王。題名感甄實際是曹植在感傷身為鄄城王的自己。
第五,《感甄賦》一文,是托詞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純是愛君戀阙之詞,就是說賦中所說的長寄心于君王。曹植在賦中已表明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是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賦》、《高唐賦》兩篇賦而作。可能是寫給其兄魏文帝曹丕的。
此隐喻君臣大義說較為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