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城濮之戰後明白了什麼道理?春秋時期,有場戰争耐人尋味,就是齊楚召陵之戰,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讀城濮之戰後明白了什麼道理?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讀城濮之戰後明白了什麼道理
春秋時期,有場戰争耐人尋味,就是齊楚召陵之戰。
召陵之戰背景是齊楚争霸,齊桓公當時是北方中原各諸侯國的杠把子,春秋五霸之首霸,勢頭一時無兩,而楚國偏居南方,經過十多代楚侯勵精圖治,兼并南方大小幾十個諸侯國,俨然是南國老大,劍鋒直指中原。
戰争導火索是楚國伐鄭,鄭國求救于齊,齊桓公要為小弟出頭,糾集中原大小八國(亦可稱八國聯軍),但首要攻擊其目标不是楚,而是楚國小弟蔡國,蔡國肯定不堪一擊,求救于楚,在這種情況下,楚與齊為首的八國聯軍相峙于漢水兩岸,但均畏于對方兵勢,不敢貿然出擊,後雙方通過外交斡旋,達成共識,齊不責楚儹越之過(楚私自稱王),不責楚侵伐之責,單提出楚未按當年約定向周天子進貢包茅(也許是祭祀用的一種東東吧),說白了,就是規避主要矛盾,細究次要(甚至次要都談不上,細微矛盾),楚一聽明白了,大家都是聰明人,你齊大張旗鼓而來,不就是要個面子嗎?好,我給你,遂答應如年進貢包茅,八國聯軍退兵。
雙方戰車千乘,甲士數十萬,就為幾車包茅偃旗息鼓了。
兵者,兇器也,雙方一旦開打,血流漂杵,民不聊生,外交斡旋,挺好,所以,這場著名的召陵之戰,其實就是一場軍事演習而已,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上上之策。
而今的俄烏之戰,歐美俄領導要是有我們古人一半的政治智慧,也不至于此啊,當然,可能他們考慮的不是止戰和民生,更多的是渾水好摸魚,那又另當别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