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健康
/
情緒饑餓會讓人變得越來越胖嗎
情緒饑餓會讓人變得越來越胖嗎
更新时间:2024-08-30 18:20:46

  有人說人的情緒也是影響一個人胖瘦的因素,假如您的情緒達不到很好的釋放的話也是會導緻您發胖的,那您是否相信情緒饑餓讓人發胖的說法呢?您知道生活中導緻肥胖的壞習慣有哪些嗎?今天小編就為您帶來了有關怎樣預防肥胖的知識,感興趣的朋友們趕快來看看啊。

  情緒饑餓讓人發胖

  您是不是還在煩惱自己的為什麼還是發胖呢?是不是感到自己已經控制是三餐的量為什麼還是發胖呢?那您應該從其他的方面來找原因了。

  美國相關的刊文指出,這可能是因為“情緒性進食”。美國一項調查顯示,超過75%的過度飲食是由情緒性進食引起的。

  馬裡蘭大學注冊營養師簡·亞庫貝紮克說:“情緒性進食指的是因為饑餓以外的原因産生的食欲,比如某種情緒在刺激人吃東西。”

  比如說,您今天非常的生氣或者是和您的男朋友吵架了,這個時候就是非常的想吃東西,但是又害怕自己會發胖,就克制住自己想吃東西的情緒,其實這樣是會導緻您發胖的。

  情緒性進食聽着很陌生,其實我們大家都經曆過,吃東西時肚子并不餓,就是單純想吃某種東西,并且心情不同想吃的食物也不同,比如高興的時候想吃披薩,難過的時候想吃甜點,無聊的時候想吃薯片等。

  “情緒饑餓”和“生理饑餓”有5點不同

  1.情緒饑餓來得突然,生理饑餓來得相對較慢;

  2.情緒饑餓時是想吃某種特定食物,比如巧克力、冰激淩,而真餓的時候就會“饑不擇食”;

  3.情緒饑餓的時候人是會非常的想吃某一些東西的,但是假如您這個時候是屬于生理饑餓的話,是可以忍受的住的,而且沒有什麼影響;

  4.情緒性進食往往會停不住嘴,而生理饑餓時,吃飽了就不想再吃了;

  5.情緒性進食後會有一種罪惡感,正常進食則不會。

  亞庫貝紮克說,人人都有過情緒性進食的時候,但是假如“吃”成了管理情緒的唯一辦法,就對健康很不利,如果吃的是垃圾食品就更加糟糕。

  不餓的時候照常吃,身體卻并不需要那麼多熱量,長此以往,多餘的熱量就會堆積成脂肪,導緻體重超标,影響健康。

  亞庫貝紮和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食品與品牌實驗室負責人布萊恩·文森克博士給出了對抗情緒性進食的方法。

  首先要認清它,堅持寫進食記錄,把饑餓感從1到10列出10個等級,吃東西時對照自己的饑餓感正處在哪一水平,就會清楚自己是否是情緒性進食。

  其次,除了吃東西,需要學會用别的辦法管理情緒。孩子不高興時,家長經常會給他們幾塊糖以作鼓勵,等孩子長大了還會用甜食來對抗不良情緒,因為他們已經習慣這樣做。

  再次,可以轉移注意力,把自己要幹的事情列一個表,在迫切想吃東西時去做點事情,比如散步、給朋友打電話、打掃屋子或洗衣服。

  最後,即使是非吃不可,也要盡量選擇健康食物,不是隻有垃圾食品才能給你帶來好心情。

  拒絕美食很難,關鍵是要适度,比如可以把薯片分裝在幾個小袋裡,這樣可以提醒自己不要吃太多。

  肥胖帶來的七大危害

  1.導緻血脂異常

  肥胖者,特别是腹型肥胖者比普通人更容易表現為高膽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和極低密度脂蛋白異常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反而降低。

  肥胖者容易患高脂血症的原因目前還不十分清楚,可能的原因有如下幾點:一是進食脂肪多,二是體内脂肪儲存多,三是高胰島素血症可增高血脂,四是血脂的清除有問題。

  2.增加腦血管病變

  肥胖者容易患高血壓、血脂紊亂及糖尿病,而有高血壓、血脂紊亂和糖尿病的肥胖者,大腦更容易出問題。

  首先,這種人容易發生大腦動脈粥樣硬化,他們的大腦血管又硬又脆,容易在高血壓的作用下發生破裂,引起危險的腦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其次,肥胖者血液中的組織纖溶激活抑制因子也比普通人高,這種因子使血栓一旦生成,就難以溶解,所以肥胖者容易發生腦血栓,也就是腦梗死。

  3.增加患高血壓的概率

  肥胖與高血壓密切相關。在40—50歲的肥胖者中,高血壓的發生幾率要比非肥胖者高50%。一個中度肥胖的人,發生高血壓的機會是體重正常者的5倍多,是輕度肥胖者的2倍多。

  4.增加心髒負荷

  有人發現,肥胖者心絞痛和猝死的發生率提高了4倍。這說明肥胖肯定會增加心髒的負擔,造成心髒損害。正常人體的心髒就像一個水泵,不停地收縮和舒張,維持着血液的循環流動。

  肥胖者由于血液中儲存了過多的脂肪,所以血液總量也相應地增加了很多,心髒就會相應地增加收縮的力量。當心髒不堪重負時,它就無法再有效地泵血,就造成血液積聚在心血管系統的狀态,重者甚至出現明顯的心功能衰竭。

  5.導緻脂肪肝

  大約有一半的肥胖者患有脂肪肝。肝髒是合成甘油三酯的場所,然而肝内并沒有多少多餘空間來儲存它。

  在肥胖者體内甘油三酯合成與轉運之間的平衡發生了失調,肥胖者的脂肪酸攝入多,所以肝髒合成的甘油三酯也多。大量的甘油三酯堆積在肝髒内.結果形成了脂肪肝。

  6.增加糖尿病風險

  肥胖是發生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在2型糖尿病病人中,80%都是肥胖者。而且,發生肥胖的時間越長,患糖尿病的幾率就越大。

  7.引起骨關節疾病

  肥胖可能引起的骨關節疾病主要有三種:骨性關節炎、糖尿病性骨關節病和痛風性骨關節病。其中發生最多、危害最多的是骨性關節炎。肥胖引起的骨性關節炎主要影響膝關節,其次可影響髋關節及手指關節等。

  8.肥胖者易患癌症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的結果,肥胖婦女更容易患子宮内膜癌和絕經後乳腺癌,肥胖男性則更容易患前列腺癌;而且隻要是肥胖者,無論男女都更容易患結腸癌及直腸癌。肥胖的程度越嚴重,上面幾種癌症的患病率就越高。

  導緻肥胖的壞習慣

  1.睡眠不足

  這樣說可能有些許誇張,但科學研究标明,每晚睡眠不足七小時的人,比睡眠多于七小時的人更容易發胖。睡眠不足會導緻一系列的生理問題,包括調節人們饑餓感的荷爾蒙變化。

  對于那些入睡比較困難或睡眠質量不高的人,規律的鍛煉将有助于入睡或改善睡眠質量。當然,還有一些人們衆所周知的方法,譬如避免在睡前攝入酒精、尼古丁、以及咖啡因,并保持有規律的睡眠時間等,都可以幫助改善睡眠。

  2.和肥胖人經常在一起

  研究表明,你配偶的飲食習慣會對你産生重要的影響。結婚後的兩個人的體重指數趨同。這主要與相同的生活環境和飲食有關系。

  其實不局限于夫妻,隻要是生活在一起的人,譬如父母和孩子,這種狀況都是存在的。改變這種狀況的關鍵是要讓你的重要他人成為對你實現減肥目标有利的人。

  3.看電視太久

  早在2006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看電視的時間與體重增加及肥胖症的發生有一定關系。

  即如果每天看電視的時間超過兩小時,看電視的時間便與體重指數(BMI)表現出一定的關系(BMI用來表示人們是否過重或患有肥胖症的指數)。

  其中需要分享與相互鼓勵的一個方面便是身體鍛煉。有研究數據統計證明,夫妻共同參加鍛煉計劃的,一年後退出的可能性要比單獨鍛煉小94%。

  4.不吃早餐易緻肥胖

  上班又要遲到了?在你準備隻喝一杯咖啡便要出門前,要知道不吃早餐對于減重可不是什麼好消息。營養學家說,當你有一頓飯不吃後,你的身體開始進入饑餓狀态。

  一旦餓到忍無可忍,你會随便抓一些東西來吃,而失去了飽腹時對食物選擇的理智。 準備一些可以在路上吃的東西,如水果、奶制品或低脂的谷類幹糧等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5.“溺愛”高熱量

  孩子或配偶喜歡的點心美味等,很難一時取消,比如油炸冰淇淋、奶油餅幹等,經常會是一種高脂高熱量食品。

  主餐少吃一點,多吃蔬菜,最好能夠找到一種大家喜歡吃,同時脂肪含量低的食品。

  6.經常在餐館吃飯

  如果一年隻有幾次到餐館吃飯,那麼完全可以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但是,現在我們是每周都到餐館吃飯,有時甚至每天都去。

  矯正方法:在菜單上找一些不會産生過多脂肪的烹饪方法,如燒烤或爆炒,并要求将調味汁與調味品單獨放在一邊。這樣你便可以控制對這些東西的攝入。

  7.忽略零食

  在吃零食時,我們一般都是站着的,或我們正在關注其他事情,這些“小東西”很容易忽視。事實上,一個都不能忽略。确定基本規則,如我“不在車内或看電視時吃東西。”

  并且,随時随地地記錄自己在一天時間内吃的每樣東西。當你需要記下這些食品時,會讓你三思而行,考慮是否要來那一口。

  怎樣預防肥胖

  1、提高認識:充分認識肥胖對人體的危害,了解各年齡階段易發胖的知識及預防方法。

  2、飲食清爽:采取合理的飲食營養方法,盡量做到定時定量、少甜食厚味、多素食、少零食。

  3、加強運動:經常參加慢跑、爬山、打拳等戶外活動,既能增強體質,使體形健美,又能預防肥胖的發生。

  4、生活規律: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是很有必要的,每餐不要太飽,合理安排和調整好自己的睡眠時間。

  5、心情舒暢:良好的情緒能使體内各系統的生理功能保持正常運行,對預防肥胖能起到一定作用。

  結語:看了小編上文的介紹,您應該已經知道情緒饑餓讓人發胖這個說法是否為真實的了吧,您也應該已經知道生活中導緻肥胖的壞習慣有哪些了吧,是不是迫不及待想把今天學到的有關怎樣預防肥胖的知識分享給您的小夥伴們呢?那還等什麼,趕快行動吧。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