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直播間》曾經報道過
檢察院聯合公安部門做防拐測試
測試中50個孩子測試
42個孩子被成功“拐走”
相比之下
德國等西方國家99%的被拐孩子
都可以平安回家
這與國外防拐教育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究竟什麼樣的家庭教育
能防止孩子被拐賣呢?
一、角色扮演不可少
德國的幼兒園和學校規定:必須給孩子們傳授防拐防騙知識,同步進行模拟練習。在練習中,模拟遇見不認識的人給自己糖果如何回應,遭遇強行抱走如何反抗和想辦法告訴家長,被壞人帶上車如何求救,如何報警和自我保護等……孩子們從小就在模拟練習的遊戲中學會如何保證自己的安全。孩子們可以說是從小做到輕車熟路。
二、對孩子放養行為“Say No”
1981年,美國一位年輕的媽媽讓6歲的兒子Adam Walsh在商場裡看别的小孩玩遊戲,自己匆匆離開片刻,隻是短暫的7分鐘,當這位媽媽回來時,兒子已經不見了蹤影,至今也無法找到。
幾十年後的今天,Adam Walsh的爸爸John Walsh受兒子丢失的影響,主持了一個節目,專門幫助孩子丢失的家庭,并常常提醒父母們不要“放養”低齡孩子,因為這是對孩子最基本的愛。即父母最好不要讓12歲内的孩子單獨出門,6歲内的孩子無論在家裡還是戶外,都需要父母監管。
三、網絡信息發布避免孩子信息洩露
法國規定父母們不能在網上發布孩子信息,否則會遭遇罰款。那是因為他們深知背後的隐患,一方面網絡上的信息能被永遠保存,可能會影響孩子未來的生活;另一方面是孩子信息的洩露,容易被壞人利用,壞人可能會順着有關孩子的相片和文字準确地找到孩子,甚至是孩子的生活規律和上學放學時間。
四、不在衣服上寫孩子姓名
美國兒童健康組織的建議,不在兒童衣服上寫孩子姓名。因為如果這樣,壞人就能輕易知道孩子的姓名,就為他們進一步實施“假冒”計劃提供了條件。他們可能會假冒孩子的親戚,告訴老師有關孩子的名字;也可能他們面對孩子的時候,直接喊孩子的名字,告訴孩子,自己是爸爸媽媽的朋友,而孩子常常會輕易相信。
五、“陌生人”概念太抽象,樹立标準
父母們在進行“防拐防騙”教育時,喜歡用“陌生人”的字眼,比如讓孩子不要相信“陌生人”。但事實上“陌生人”對孩子來說是抽象和難以理解的,他們不能想象“陌生人”是什麼,他們更多地會把“陌生人”想象成“長相恐怖的人”。美國反拐專家Bob Stuber說,“陌生人”并不能讓孩子跟人販子區分。所以父母們在進行“防拐防騙”教育時,正确的字眼應該是“不認識”或“以前從沒見過”的人,讓孩子别相信“不認識的人”。
正能量也許會遲到
但永遠不會缺席
為孩子多了解防拐、防騙知識
加入到護娃行動中來
一起正義攜手、為愛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