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聽過“春捂”嗎?我國民間曆來有“春捂”的說法,從中醫理論講,春捂是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适當春捂,能起到很好的養生防病效果。那麼“春捂”那些部位比較好呢?春季如何養生好呢?請看看下文的介紹吧。
春季養生
春捂部位一:手腕
手腕處有心經的原穴——神門穴,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脈,通過輸送氣血來溫暖全身。而原穴是主管各髒腑的元氣和生命的原動力所發出的穴位,能夠強化該髒腑的功能。所以春捂的第一個關鍵部位就是神門穴。
神門穴位于腕橫紋上,手小指一側腕下方肌腱的裡側。除了避免該處受寒之外,按摩此穴位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可用拇指指端反複點按神門穴,力量無需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脹感。
春捂部位二:腰腹部
“春捂”還應注意“捂”好腰眼處的腎俞穴和肚臍上的神阙穴。腎俞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人體陽氣的根在腎,而腰為腎之府,腎陽虛時會腰部酸軟怕冷。平時,用熱水袋熱敷或艾灸腰眼處的腎俞穴,可以起到溫暖腎陽的作用。
而神阙穴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肚臍,溫暖這個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陽氣,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愛腹瀉的老年人,要特别注意這個部位的保暖,可經常在肚臍熱敷,睡覺時還要注意蓋好腹部。
春捂部位三:腿腳
有些老年人在寒冷天氣中容易出現偏頭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現惡心、嘔吐、眼睛痛,中醫分析這種表現屬于肝陽虛,春捂時要重點保護好小腿外側,可以多熱敷足臨泣穴和陽輔穴。
足臨泣穴就在第四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縫的終點,取穴方法是将手指從四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的縫向腳背方向推,推到有骨頭的邊緣時就是足臨泣穴。而陽輔穴在小腿的外側,腳外踝關節上方四寸的位置。
春季養生知識
春日食補應以性味甘平的食品為主:
唐代醫家孫思邈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明代高濂《遵生八箋》中也記載:“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
意思是說:春季肝旺之時,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則會使肝火更旺,傷及脾胃。此時可以多食一些性味甘平的食品。所以,春令時節可以多食以下養生食物:
1、山藥: “溫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具有健脾補胃,補虛弱的作用。
2、春筍:除了富含蛋白質外,還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如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鮮食尤佳。
3、豌豆苗:時令性蔬菜,對高血壓、糖尿病患者來說,榨取鮮汁飲用,最為适宜。
4、韭菜:溫中行氣,溫腎暖陽。對腰膝酸軟、陽痿、遺精有較好的功效。韭菜溫而益人,以初春早韭和即将下市的韭菜最好。
5、香椿葉:具有消風、解毒、健胃理氣之功。春令時菜,食其嫩葉,入馔甚香,常作涼拌豆腐、炒雞蛋食用。然而香椿葉又是“發物”,有宿疾者勿食。
其他如扁豆、菠菜、菜花、芫荽、大棗、蜂蜜、豆、奶制品,禽蛋、瘦肉及水果均适宜春季食用。
春季養生如何選擇食物:
1、飲食清淡消春火
春季人易上火,出現舌苔發黃、口苦咽幹等,因此飲食宜清淡,忌油膩、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有明顯上火症狀的人可以吃一些清火的食物如綠豆湯、金銀花茶、菊花茶、蓮子心泡水等。
辛甘之品助春陽 稍微有一些辛味的東西,如蔥、生姜、韭菜、蒜苗等都是養春氣的食物。唐朝的《千金方》裡有一句話叫做“二三月易食韭”。吃這些食物對于人體春季陽氣生發很有好處,是春季養身佳品。
2、少酸增甘保脾胃
中醫認為,春季為人體五髒之一的肝髒當令之時,宜适當食用辛溫升散的食品,而生冷粘雜之物則應少食,以免傷害脾胃,所以春季應該适當多吃些甜味食物,少吃酸味食物黃綠蔬菜防春困
“春困”使人身體疲乏,精神不振,應多吃紅黃色和深綠色的蔬菜,如胡蘿蔔、南瓜、番茄、青椒、芹菜等,對恢複精力,消除春困很有好處。
3、細選食物少疾病
春季氣溫逐漸升高後,細菌、病毒等微生物也開始繁殖,活力增強,容易侵犯人體而緻病。所以在飲食上應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塔菜、芥藍、西蘭花等新鮮蔬菜和柑橘、檸檬等水果,富含維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蘿蔔、菠菜等黃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A,具有保護和增強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細胞的功能,從而可抵抗各種緻病因素侵襲,有利于春季養生。
4、胃腸疾病要當心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易在春天發作,飲食上應避免攝取含肌酸、嘌呤堿等物質豐富的肉湯、雞湯、魚湯、動物内髒和刺激性調味品,因為這些食物有較強的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或形成氣體産生腹脹,增加胃腸負擔。春季養生食物要避免選用這些。
春季養生小常識 當心6不宜
人在冬季的活動量很小,因此在春天,應該加強鍛煉,使身體更健康。正值春季,也正是身體覺得疲乏無力的時候,總說自己被春困所纏上,那就是冬天沒有保養好腎髒,提醒大家春季養生一定要切忌5個不宜,做到健康的養生。
春季養生禁忌
除了盡量減少出汗,冬季還要早睡晚起、注意保暖,情緒上不宜亢奮,如果冬季的時候這幾點做得不好,就不能适應春季。
而且,就像冬季影響春季一樣,春季如果不按照正确的方法養生,那麼夏季則會出現相應的不适。
春天情緒不宜平和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可以說是一年中非常重要的季節,對于養生也是如此。以往,一說到養生,人們就會說心态平和,但春季養生卻不同。劉敏說,“春天不要平和,春季一定要讓心情欣然、愉悅,秋天才要講求平和。”
香蕉和梨不宜吃
中醫認為,春夏養陽,所以春天應該多吃一些辛味的東西。比如,民間講究在農曆二月二吃春韭做成的春餅,韭菜就是辛味的,具有生發的作用,讓人微微出汗,可以幫助體内的寒氣發散。另外,也可以吃一些辣椒、蘿蔔等。
相反,那些滋陰的、寒涼的食物就不宜在春季食用(特殊病人除外),比如香蕉、梨、百合、銀耳等。特别是生冷的東西,像冰淇淋、冷飲等,會将寒氣聚集在體内,導緻夏季脾虛,帶來一系列不适。
春捂不宜過汗
大家都知道“春捂秋凍”,但不是随便“捂捂”就能達到保健的效果。劉敏說,捂的度就是不能過汗,如果天氣很熱了還裡三層外三層的捂着,出很多汗就不好了。
不宜過早穿單鞋
俗話說,病從腳下起。現在很多年輕女孩,很早就開始穿單鞋,對身體非常不好。腳和小腿是人體三陰經和三陽經的總彙,小腿内側為肝、脾、腎三陰經,外側為膽、胃、膀胱三陽經,對人體來說非常重要,所以一定要注意保暖,不宜過早穿單鞋。
霧天不宜鍛煉
春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鍛煉的熱潮中來,但霧天不宜進行鍛煉。霧珠中含有大量的塵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質,鍛煉時由于呼吸量增加,肺内勢必會吸進更多的有害物質。
小心春季倒春寒對人體3大危害 别忽視
心腦血管病發病增加
老年人熱平衡的能力較差,其循環系統很容易受到倒春寒的刺激。交感神經受寒冷刺激後,興奮度增高,全身皮膚表層毛細血管收縮,使血流阻力增大,導緻血壓升高。
另外,天氣突變會引起地球磁場的改變,誘發人體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由于老年人及心腦血管病患者不能适應這種變化,可能發生血壓突然升高、腦梗塞、腦出血或心肌梗死,這些突發症狀非常不利于日常的養生保健。
國外一項試驗表明,讓一組63~70歲的老人在室溫為6℃的人工氣候室裡靜坐看電視或看書,兩小時後,老年人血壓普遍升高了25毫米汞柱左右。而在同樣條件下,青年人血壓的變化很小。這說明低溫容易使老年人的血管收縮。
女人膝關節等部位最容易受寒
早春時節,一些愛美的年輕姑娘早早就穿起了五顔六色的裙子。但女性膝關節對冷空氣刺激較為敏感,遭受冷空氣襲擊以後,關節局部容易出現麻木、酸痛等症狀,久而久之,容易發生風濕性關節炎。
容易流行呼吸系統傳染病
由于早春氣候寒冷,空氣幹燥,呼吸道黏膜的防禦功能會受到直接影響,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可乘虛而入,造成流感、腮腺炎等傳染病流行。
資料表明,在冬春交替的季節,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紅熱、氣管炎等呼吸系統傳染病的發病率,遠高于其他季節。
春季養生 五行體質保養秘籍
以五行理念将人的體質分成木形、火形、土形、金形、水形人,是中醫的傳統理論。中醫專家指出,各種體質的人對季節的耐受性不同,因此調養前應找準自己屬于哪種體質。絕對典型的五行人比較少,按照“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原理,大多數人可能兼具兩個臨近的五行體質特點。
金形人:易哮喘咳嗽要做好“春捂”
體質特點:體形比較瘦小,但肩背較寬,方形臉,鼻直口闊,四肢清瘦,動作敏捷,膚色較白。
飲食:宜多進食具有健脾益肺,益腎養肝的養生食物或藥食兩用之品,如百合、淮山、沙參、白果等。
藥膳可選擇健脾八寶糕:粘米粉250克,鮮山藥250克,百合50克,玉竹15克,芡實30克,白扁豆20克,茯苓30克,烏梅4枚,白糖适量。烏梅切絲備用。鮮山藥洗淨切片,玉竹、百合、芡實、白扁豆洗淨與鮮山藥一同放入鍋内,加入适量水煮熟。茯苓磨粉,與粘米粉混勻,加入白糖及适量水攪拌成漿,将煮熟的鮮山藥、百合、芡實、白扁豆放入粉漿中拌勻,放入盤中蒸熟,撒入烏梅即成。有健脾補腎,潤肺生津的功效。
精神調養:春分節氣,天氣變化仍然較大,此時金形人容易感受外邪出現哮喘、過敏、咳嗽等肺系疾病。宜保持甯靜的心态,安養神氣,避免憂愁抑郁,以利肝氣調和,氣血和暢。
運動:注意保暖,做好“春捂”,最好能有微汗出可加大運動量,可選擇動态運動,如慢跑、羽毛球、足球等。
木形人:疏肝健脾和調陰陽
體質特點:膚色蒼色,頭小,面長,兩肩廣闊,背部挺直,身體小弱,手足靈活。
飲食:可多服健脾養肝、補益肝腎之品,使脾胃健運,肝氣順達,以防肝旺克脾。飲食上可多吃姜、蔥、荞、竹筍、淮山、土豆、豬肉、魚肉、蛋等養生食物。
藥膳可選擇陳皮鲫魚湯:鲫魚一尾(約250克),豬瘦肉100克,生姜10克,陳皮10克,胡椒3克,鹽、紹酒适量。鲫魚除去内髒及鱗鰓,洗淨;豬瘦肉洗淨,切塊;生姜洗淨切片,陳皮切絲,将生姜、陳皮絲、胡椒一并填入鲫魚肚内,與豬瘦肉一同放入砂鍋,加适量清水,先用武火燒開,再以文火煨煮1小時,調入鹽、紹酒即可食用。有健脾理氣祛濕的功效。
精神:應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切忌抑郁惱怒,多參與戶外活動。
運動:在運動上,木形人可多參與太極拳等以煉氣為主的運動,有助于身體的陰陽平衡。
火形人:平心定志益腎養肝
體質特點:皮膚赤色,脊背肌肉寬厚,臉形瘦尖,頭小,肩背髀腹勻稱,手足小,步履穩重,性情急。
飲食:可多吃健脾益肺、益腎養肝的食物或藥食兩用之品,如竹筍、蘑菇、薏仁、淮山、花生、土豆、杜仲、牛膝等。
藥膳可選擇芍藥粥:白芍15克,茯苓10克,粳米100克,大棗10枚,牛膝15克,麥芽糖适量。先以白芍、茯苓、大棗、牛膝加水适量,小火煎汁,取出藥渣,加水,并放入粳米,用大火煮沸,改用小火熬成稀粥。食用時加入麥芽糖适量,有健脾益腎,滋陰柔肝的功效。
精神:此時易出現心情煩躁,容易引發高血壓、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火形人宜平心定志,保持樂觀随和的心态,切忌急躁,以益腎養肝。
運動:不宜“春捂”,建議多做春遊、踏青等戶外活動,太極拳、八段錦,并可用下棋、釣魚等調節情緒。
水形人:易口苦進補宜健脾益腎
體質特點:體型比較胖,偏矮,頭較大,腮部較寬,腹部較大,膚色偏黑,腰臀稍大,手指短,發密而黑,怕寒喜暖。
飲食:宜多進食具有健脾益腎,溫中祛濕功效的養生食物或藥食兩用之品,如砂仁、法夏、白術、茯苓等。
藥膳可選擇豬肚白術湯:豬肚1具,白術60克,煨姜45克,胡椒15克,精鹽适量。将豬肚洗淨,去油脂,放入沸水中焯後去水,晾幹水後備用。将白術、煨姜、胡椒放入豬肚内,縫合豬肚,豬肚外以針刺小孔,放入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煮2小時,放入精鹽調味。撈出豬肚,切塊,喝湯吃豬肚。有溫中散寒,補脾益氣的功效,尤其适用于素體脾胃虛寒的人食用。
精神調養:降水也較多,水形人此時容易出現濕困中焦的表現,如惡心、口苦、胃脘脹悶等症狀。宜安定心神,順應春季節氣陰陽平和的自然規律。
運動:注意保暖,做好“春捂”,避免外邪侵襲。可加大運動量,可選擇動靜結合的運動,如太極拳、太極劍,或選擇慢跑、球類動态運動等。
土形人:腸胃易不适喝點黑豆鲫魚湯
體質特點:皮膚黃色,面圓,頭大、肩背豐厚,腹大,大腿到跳胫部都生得壯實,手足不大,肌肉豐滿,全身上下都很勻稱,步履穩重。
飲食:多進食疏肝健脾,益腎祛濕功效的食物或藥食兩用之品,如玫瑰花、淮山、砂仁、麥芽、芡實、益智仁等。
藥膳可選擇砂仁黑豆鲫魚湯:鮮鲫魚150克,砂仁3克,黑豆30克,陳皮6克,生姜、蔥、精鹽各适量。将鮮鲫魚刮去鱗、鰓,剖腹去内髒,洗淨,将砂仁放入魚腹中,然後與陳皮、黑豆共同放入砂鍋内,加适量水,用大火燒開,放入生姜、蔥、精鹽,煮至湯濃味香即可。有醒脾開胃利濕的功效。
精神調養:土形人容易因髒腑内裡陽氣不足而外感濕邪,出現腹脹、惡心、腹瀉等不适症狀。宜心平氣和,保持樂觀暢達的情緒,避免肝郁克脾。
運動:多進行戶外運動,可選擇慢跑、球類如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以不疲倦為度。
春季濕氣重易惹疲倦 6招趕走濕氣
體内濕氣過重,會讓人覺得困倦、身體四肢沉重、沒有食欲、手腳冰冷、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甚至出現腸胃炎現象。濕氣重讓人難受,做個生活有心人,将體内的濕氣祛除,遠離疾病。
1.拔罐療法
拔罐療法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種治療疾病的養生方法,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瘀滞、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而且拔罐相對操作方便,很适合在家中自我養護身體,祛除濕氣。
2.越懶越要運動
體内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内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緻濕氣攻入脾髒,引發一系列的病症。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遊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3.食療
(1)清熱祛濕粥
【原料】赤小豆30克,白扁豆、薏苡仁、木棉花、芡實各20克,燈芯花、川萆薢各10克,赤茯苓15克。
【制作】将川萆薢、赤茯苓、木棉花、燈芯花洗淨水煎至2碗,去渣取汁,加入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芡實同煮成粥。
【用法】溫熱服食。
【療效】清熱祛濕。适用于因暑熱而引起的小便不利,胃滞不适,腹脹脘悶等症。
【注意事項】大便幹結者不宜用。
(2)鮮土茯苓煲豬湯
【原料】鮮土茯苓200克、豬[月展]肉500克、生姜1~2片。
【制作】鮮土茯苓洗淨,切片狀;豬[月展]肉洗淨,整塊不必刀切。然後與生姜一起放進瓦煲内,加入清水3000毫升(約12碗水量),武火煲沸後,改為文火煲約2個半小時,調入适量食鹽和生油便可。
【療效】祛濕困、利筋骨、健脾益胃。
4.避環境的濕
日常生活最好減少暴露在潮濕環境中。尤其對濕氣敏感的人,更應留心下列事項:
(1)不要直接睡地闆。空氣中水分會下降且地闆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與地闆有一定距離的床上。
(2)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
(3)不要穿潮濕未幹的衣服。
(4)水分攝取要适量。
5.避開生冷、甜膩食物 别喝酒
外部環境僅僅是誘因,體内環境太濕才是主因。陳偉說,中醫認為脾胃主濕,所以,在濕氣如此重的環境中别吃傷脾胃的食物。比如,涼拌食品,冷飲。喜歡吃甜食的人也得禁禁口,因為“甜膩化濕”。另外,酒助濕邪,酒精少碰為好。
6.多用蔥、姜、蒜
蔥、姜、蒜是我們家用最普通的幾種調味料,它們在為我們的菜肴增加味道的同時,還有着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在春天裡,萬物生發,本身就應該多吃一些蔥、姜、蒜,而針對體内的濕氣,我們還可以嘗試在家裡煮一碗熱辣辣的姜湯,用姜湯的絕妙效用将體内的濕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以後,病症就會有所緩解,這個辦法同樣适用于淋雨後預防感冒。
春季養生應分南北 6大原則助你養肝防病
一、春季養生保健:應分南北
我國南北氣候差異很大,北方還是冰天雪地,南方早已春暖花開,所以南北方立春後的養生是不同的。
北方:“春捂秋凍”很适合
養生諺語“春捂秋凍”,說的是早春季節不要急于把棉衣脫掉,預防倒春寒。春季乍暖還寒,晝夜溫差大,所以春季養生一定要“捂”,注意衣着的适宜。一般來說,轉春時常有寒冷氣候的反複,衣服要漸漸減少,穿着宜偏暖些。
南方:加強鍛煉防病正當時
立春之後,天氣逐漸回暖,白天漸長,氣溫、日照、降水上升和增多,這種狀況在南方地區更加明顯。春季萬物複蘇,各種病菌活躍,大家最好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消滅傳染源;二是經常開窗,保持空氣清新;三是增加戶外運動,加強鍛煉,提高機體的防禦和抗病能力;四是多吃些清淡的食物。
二、春季養生六大原則:
1、早起早睡以養肝
《黃帝内經》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意思是說立春開始後自然界生機勃勃,萬物欣欣向榮,這時人們應當順應自然界生機勃發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體,使情志随着春天生發之氣而不可違背它,這就是适應春天的養生方法。違背了這種方法,就會損傷肝,這是因為春天生養的基礎。因此,春季以舒暢身體,調達情志為養生方法。
2、防止舊病複發
古諺語:“百草回芽,舊病萌發。”可見立春後是疾病多發的季節。春天的多發病有肺炎、肝炎、流腦、麻疹、腮腺炎、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因此對于有肝炎、過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調養預防。
3、不要過早減衣
“春不減衣,秋不戴帽”。立春氣溫還未轉暖,不要過早減掉冬衣。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産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态。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過早減掉冬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适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襲擊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4、每天梳頭百下
《養生論》說:“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春季每天梳頭是很好的養生保健方法。因為春天是自然陽氣萌生升發的季節,這時人體的陽氣也順應自然,有向上向外升發的特點,表現為毛孔逐漸舒展,代謝旺盛,生長迅速。故春天梳頭,正符合這一春季養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滞,疏利氣血,通達陽氣的重要作用。
5、少吃補品和鹽
很多人崇尚冬季進補,但是立春後進補要适度。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特點。人生于自然,應順應自然規律。冬季根據個人體質适量進補,符合冬藏的養生原則。但立春之後的這段時間裡,不論是食補還是藥補,進補量都要逐漸減少,以便逐漸适應即将到來的春季舒暢、升發、條達的季節特點。與此同時,減少食鹽攝入量也很關鍵,因為鹹味入腎,吃鹽過量易傷腎氣,不利于保養陽氣。
6、多吃韭菜香菜
春季陽氣初生,飲食的調養除了注意升發陽氣,還要投髒腑所好,應适當吃些辛甘發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為酸味入肝,具有收斂之性,不利于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洩。食物可選擇辛溫發散的蔥、香菜、花生、韭菜、蝦仁等,少食辛辣之物。
韭菜蝦皮炒雞蛋是春季時節很好的藥膳。韭菜一把洗淨、雞蛋2-3個、蝦皮适量。韭菜切小段,雞蛋破殼後打勻。炒鍋上火,植物油燒溫熱後,放入蝦皮煸炒至香。然後倒入打勻的雞蛋,待雞蛋炒得稍有固定形狀後将韭菜倒入。煸炒一陣後加鹽,姜末、味精,再翻炒一陣即可。韭菜辛溫發散,有助于人體陽氣生發、舒暢,雞蛋養血,這道菜能滋肝養血,生發陽氣,适合春季進補食用。
結語:以上就是春季養生的小常識介紹,相信大家都了解了吧。在冬春交替時節,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保暖和疾病預防措施,在春季多吃清淡消火的食物來保持身體的營養平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