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夫子說:養生之道是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提倡“八不吃”——“食鈕而蝕,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
孔子作為一名中國史上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值得後人遵循的不僅僅是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戰國年代醫療衛生條件較差的情況下,孔子依然能得享73歲高齡,其養生之道是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中山大學附屬三院中醫學科主任楊宏志說,養生貴在堅持,古人持之以恒的堅持及在飲食上的要求,頗值得年輕白領借鑒。
“八不食”
孔子提倡“八不吃”——“食鈕而蝕,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
這八不食分為三類
一、色味方面 食物變顔色了不吃,變味了不吃。
二、食物質量方面 糧食陳舊了不吃,魚和肉不新鮮了不吃,不新鮮的菜蔬不吃。
三、制作方面 烹調不當的食物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飯菜不吃,從市場上買回來的酒和熟肉不吃。
專家建議:所謂“病從口入”,吃的東西不對,最容易引起胃腸道疾病的發生。冬去春來,天氣逐步炎熱潮濕起來,微生物活躍,容易引發食物腐敗變質,故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避免吃生冷、變質發黴食物及不潔瓜果;不吃或少吃隔餐食物,有剩飯剩菜應及時放進冰箱,隔餐食物或買回的熟食應重新煮透、熱透再吃;生熟食物要分開儲存,盡量在2-3天内就吃完,不要儲存過久。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在飲食衛生方面的操行,不得不說孔子是我們現代人的典範。
此外,孔子提倡吃應季的食物“不時不食”,而在《黃帝内經》中也有一句名言叫作“司歲備物”,就是說要遵循大自然的陰陽氣采備藥物、食物,這樣的藥物、食物得天地之精氣,氣味淳厚,營養價值高。在中醫看來,食物和藥物一要講究“氣”,二要講究“味”,它們的氣味隻有在當令時,即生長成熟符合節氣的時候,才能得天地之精氣,如果不是應季的食物,它就沒有那個季節的特性,那麼它的健康價值就會因此改變。但是,我們不能不承認,現代社會中的确已經被反季節的蔬菜和水果所包圍,而且已經沒法再離開它們了。楊宏志提醒,在食用反季蔬果時,應注意陰陽平衡,夏季陽熱較盛應少吃燥熱的食物,冬季則應少吃寒涼的食品。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勝”就是勝過、超過的意思,“氣”就是主食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盡管各種美味的肉類非常之多,但是吃的時候不能讓肉食總量超過主食的總量。在孔子看來,好好地把握好肉食和其他種類的食物的比例,也是君子飲食要注意的地方。
專家建議:孔子不提倡“恥衣惡食”,“惡食”意即挑食、偏食,與飲食上“食不厭雜”的現代營養學上的科學配膳、平衡配膳的理論是一緻的。按照營養保健要求,膳食中不可忽視食物纖維,膳食上不偏食,葷素結合,粗細搭配。這樣就可能獲得較為全面的營養,它将極大地促進健康。
《皇帝内經》中說到“茲食肥甘足生大疔”,意思是過量吃肉就會産生瘡瘍類的疾病,現代研究更是發現與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肝膽病、癌症慢性疾病複發密切相關。專家認為,飲食不能沒有節制,按照國際标準來說,每餐應1/3是素菜、1/3肉、1/3主食,這樣的食物搭配最合理。肉類多了容易産生毒素,損害肝膽,對于有炎症、肝膽功能不好的人來說,更應減少吃肉,甚至是戒肉。
“不撤姜食,不多食”
意思是說,每次餐桌之上,都必須要有生姜吃,但是每頓飯都不能多吃生姜。民間有種說法“冬吃蘿蔔夏吃姜,不找醫生開藥方”。這句俗語道出了夏季吃姜的好處,那麼姜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讓孔子也大為推崇呢?又該怎麼吃才正确呢?
專家建議:生姜用于解表,主要為發散風寒,多用治感冒輕症,煎湯,加紅糖趁熱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預防感冒藥物。生姜發汗作用較弱,常配合麻黃、桂枝等同用,作為發汗解表輔助的藥品,能增強發汗力量。此外,生姜還為止嘔要藥,可單獨應用,治療胃寒嘔吐。也可治胃熱嘔吐,配合半夏、竹茹、黃連等同用。生姜能解魚蟹毒,單用或配紫蘇同用。
中醫認為應該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夏季吃姜的好處是溫養脾胃和全身陽氣,對冬日畏寒怕冷人群尤為适合。但吃多則易傷陰助火。
“唯酒無量,不及亂”
孔子酒量不大,電影《孔子》中他向魯君請命救下漆思弓後,就有孔子與子路等一班弟子一同暢飲的鏡頭。不過他都能自我遏止、适量而飲,是所謂“唯酒無量,不及亂”。
專家建議:交際應酬中,喝酒往往是難以避免的,但酒精是肝髒的“克星”,長期大量飲酒,酒精會損傷肝細胞,導緻酒精肝、肝炎、肝硬化、肝衰竭以及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病。如果避免不了要喝酒,就應注意以下幾點:不要空腹喝酒,古語有雲“空腹盛怒,切勿飲酒”認為飲酒必佐佳肴,唐孫思邈《幹金食治》中也提醒人們忌空腹飲酒;喝酒前可适當吃些水飛薊類制劑或輔肝藥,減少肝髒的負擔;喝酒有度,切忌喝得大醉,以免急性酒精中毒,如在一段時間内喝得特别多的,應注意要定期到醫院保健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