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風移動的方向和速度取決于作用于台風的動力。動力分内力和外力兩種。内力是台風範圍内因南北緯度差距所造成的地轉偏向力差異引起的向北和向西的合力,台風範圍愈大,風速愈強,内力愈大。外力是台風外圍環境流場對台風渦旋的作用力,即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南側基本氣流東風帶的引導力。内力主要在台風初生成時起作用,外力則是操縱台風移動的主導作用力,因而台風基本上自東向西移動。
基本路徑
由于副熱帶高壓的形狀、位置、強度變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響,緻台風移動路徑的規律并非一緻,而且變得多種多樣。西北太平洋西部地區台風路徑基本路徑大體有以下3中類型:
(1)西進型:台風自菲律賓以東一直向西移動,經過南海最後在中國海南島、廣西或越南北部地區登陸,這種路線多發生在北半球冬、春兩季。當時北半球副高偏南,所以台風生成緯度較低,路徑偏南,一般隻在北緯16度以南進入南海,最後在越南登陸,波及泰、柬、緬等國。甚至進入孟加拉灣。
(2)登陸型:台風向西北方向移動,先在台灣島登陸,然後穿過台灣海峽,在中國廣東、福建、浙江沿海再次登陸,并逐漸減弱為熱帶低壓。這類台風對中國的影響最大。
(3)抛物線型:台風先向西北方向移動,當接近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時,不登陸而轉向東北,向日本附近轉去,路徑呈抛物線形狀,這種路徑多發生在5-6月和9-11月。最終大多變性為溫帶氣旋。
異常路徑
部份熱帶氣旋因外圍引導氣流不明,或受另一熱帶氣旋影響(如藤原效應),路徑出現打轉、停滞等。
當台風所處的環境形勢變化很快,或是海上有多個台風相互影響時,台風的移動路徑會變得比較怪異,這就像陀螺在旋轉時受到外力的影響,中心将作一氣旋式圓弧運動。當這種運動正好和原運動的方向相反時,就會導緻台風的停滞和打轉,如果所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平衡,便會左右搖擺,像一條運動的蛇一樣。這樣的移動路徑很複雜,也更難以預測,所以更容易成災。如發生在2001年的台風“百合”,其移動路徑就是一種特殊路徑,生成以後,就像一條蛇緩慢地在台灣的北部海面原地轉了一圈半後,在台灣宜蘭附近登陸,肆虐了44個小時又竄到台灣海峽,最後在潮陽、惠來再次登陸,給當地帶來了嚴重的災害和極大的損失。其怪異路徑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江蘇氣象
我們說天氣 但不隻是說天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