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小朋友和家長在“袋鼠跑”比賽中。圖/新華社
據紅星新聞報道,最近,四川成都家長張女士聊到此前的一段經曆:去給孩子開家長會,推門一看,“簡直就是已婚婦女的姐妹聚會,一眼望去,來的全是媽,大概隻有幾位男士”。成都理工大學附屬小學李玎玲老師表示,印象最深的一次家長會,43人的班級隻有7位爸爸。
明明爸爸媽媽都是家長,為何長久以來“家長會成媽開會”? 在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中,男性更多地承擔家庭的經濟功能與社交功能,較少地承擔家庭教育的功能。現如今,女性在職場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職場媽媽卻還像過去一樣在家庭教育中“挑大梁”,以至于社會上也不乏“喪偶式”育兒的吐槽。
“家長會成媽開會”也好,數年前熱播的電視親子節目《爸爸去哪兒》也罷,本質上都傳遞出一個鮮明的符号信息:面對社會的變遷,理應重新審視家庭分工,父親的家庭責任自然也需要重新定位。
過去,部分男性在家庭教育中投入不多,這裡面固然有分身乏術、身不由己等客觀現實,也和“意義之網”的偏差和錯亂相關。
在一些頗為狹隘的認知中,陪伴、教育子女的責任要交給女性或者老人來承擔,男性在家庭教育中投入是一件有失臉面、有損尊嚴的事情。甚至有些父親明明有時間陪伴和教育孩子,卻甯可在遊戲和手機中虛度,也不願意把時間花在孩子身上。
父親長時間、經常性的缺席,“家長會成媽開會”隻是一個縮影。國内外實證研究也好,現實中的例子也罷,都生動、鮮明地說明——父愛的缺失,不可避免會影響孩子們精神世界的發育和建設,有的孩子還會患上“缺乏父愛綜合征”,從而導緻認知、情感、體格、個性等方面的缺陷與障礙。
更進一步說,父親們打拼事業固然能夠讓孩子們過上更好的生活,但父愛缺失帶來的心理裂痕和精神傷害,卻難以通過物質手段進行修複和補償。
從客觀上看,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女性從家庭領域進入公共場域,在社會分工中發揮重要作用,往往要面對工作和育兒的雙重壓力;另一方面,随着女性權利意識的增強和教育觀念的更新,也開始呼喚男性在家庭教育中承擔更多的責任。
時代在變,對同一個社會角色的評價标準和角色期待也在變。不論是個人重塑“意義之網”,給予家庭教育更多的價值認同,還是用人單位對“爸爸去開家長會”“爸爸陪孩子看病”多一些換位思考和體諒,抑或社會逐漸轉變對“好爸爸”的評價标尺,都需要社會各方共同努力,促進父親在家庭教育上的角色回歸。
事實上,當越來越多的爸爸們主動去開家長會、當“家長會成媽開會”的情形得到徹底扭轉,不僅意味着孩子們得到更多的關愛和陪伴,也意味着家庭功能更加完整、家庭生活更有活力。
撰稿/楊朝清(教師)
編輯/徐秋穎
校對/陳荻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