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聽我說#
"教育"一詞來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拉丁語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詞的來源,意思是"引出"。社會根據受教育程度選拔人才。人通過受教育實現社會地位的變遷。教育伴随着人類社會的産生而産生,随着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與人類社會共始終。
對教育的定義,各國學者認識不同。
美國的杜威說:"教育即生活。"
英國的斯賓塞說:"教育為未來生活之準備。"
中國的李壯認為"教育是強迫或引導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識、規矩、信息、技能、技巧等。"
孔子非常重視教育,他把教育和人口、财富作為立國的三大要素。他認為老百姓應該受教育,這些思想又比奴隸制時代前進了一大步。孔子承認知識和道德都是要靠學習培養出來的,教育是形成人的個别差異的重要原因,因而他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他的"有教無類"主張,也是從"性相近"的思想源出的。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他不僅在理論上進行探索,又以"甘當駱駝"的精神努力踐行平民教育。
聶聖哲先生:優秀是教出來的,家庭教育尤為重要,其實,家庭教育是一個人将來能否立足社會的根本。從人生的教育總量來講,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占80%的比重。家庭教育沒有那麼複雜,就是勞動教育,兩件事情,做家務,學吃苦,先從養活教育開始。
孔子:"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魯迅:"教育是要立人。"兒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導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人。
黃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車上裝貨,而是向油箱注油。"
鐘啟泉:教育是奠定"學生發展"與"人格成長"的基礎。
秦文君:"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小孩子帶來自信、快樂。"
無論是世界,國家,家庭上,都存在着教育,但是每個國家,每個家庭,每個地方,以及每個人對對于教育都是褒貶不一的。
我們今天就圍繞着“教育是什麼?”來說一下,教育到底是什麼。
教育,最首要的功能就是促進個體的發展,包括個體的社會化和個性化。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人教育你,你就是一個白闆。而教育你的是則是在你這塊白闆上面寫字。然後你這個白闆将這些字轉化為自己的能力或者知識儲存。
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種,結果産生也有很多種。
随着時間推移,社會發展越來越快。各色各樣的教育越來越多。也導緻了現代教育的弊端越來越大。比如:一:教育不平等,精英教育與大衆教育的對立。現在的學校為了各種成績給學生教師各種分級别,導緻各種優質資源優先服務精英,大衆教育優質教育資源變得越來越低。
二:學校教育對學生個性的扼殺乃至自由權利(如戀愛)的剝奪,違背人性。學習不能與勞動相結合,反而與考試相結合。說說自由權利(如戀愛)這方面,這種情況嘛,挺正常的一種情況,誰沒年輕過,情窦初開的年紀,看多兩眼就對上了。可是,教育在這方面的處理卻沒有一個很好的引導,而是直接一刀切。覺得這樣的情況就是錯的,大部分就直接請家長,通報全校批評。結果呢,哪怕是好學生,因為這樣的結果,心理就各種不平衡,引發各種問題。
學習與勞動結合這方面就更加不用說了,現在的體育課成了擺設,各種占用體育課時間,考試成了日常,累積下來試卷比教科書還厚。
三:教師未能起到真正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也未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現在的大部分學校教師都不會主動去了解學生的各種情況,無論是優勢,短闆,或者是愛好等等各方面。直接就是填鴨式教育。因材施教似乎成了遺忘。
其實,現在教育的問題原原不止這些。
從一般教育理論層次上來說,教育核心目标就是激發學生的内在潛能,使其各方面得到最充分的發展。
教育的本質至少應該包含四個方面:一是以人為本,二是因材施教,三是科學管理,四是文化塑造。
寫在紙上、做出規定讓大家如何去做,這是制度;不用寫在紙上、不用做出規定大家都知道該如何去做,這就是教育。
以上觀點僅代表個人觀點。
(圖片自己部分段落來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