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每天,在太陽沒有升起時出門;經常熬夜,還抽煙喝酒;吃飯沒規律,餓了,就随便找食物充饑。時間長了,機體承受不住沖擊,胃,率先表達抗議,疼痛、反酸、嗳氣、惡心、嘔吐。經過檢查,得到淺表性胃炎的診斷。這種情況,會發展為胃癌嗎?需要抓緊吃藥治療嗎?怎樣才能除去病根呢?咱們現在來解析。
咱們首先厘清概念。淺表性胃炎,是指内鏡下發現胃黏膜紅斑、出血點、黏膜粗糙、水腫、充血滲出等表現。不過,已經是1個被摒棄的術語,但是,很多大夫,還在使用這個診斷,為了表述方便,咱們也暫時借用。慢性胃炎,被劃分為3個類型,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特殊類型胃炎。淺表性胃炎,是過往對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的稱謂,自從2017年開始的相關醫學共識,已經不再使用淺表性胃炎這個術語。
俗話說,十人九胃,其實就是形容慢性胃炎。因為,超過60%的胃鏡檢查診斷,都是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也就是過去所說的慢性淺表性胃炎。咱們人類的胃,每天都經受着機械性及化學性的刺激,胃黏膜時刻都要經受考驗,如果損害力量超出胃黏膜自身的保護能力,就會引起淋巴細胞和漿細胞等炎症細胞浸潤。根據炎症細胞浸潤的數量和深度,可以将黏膜炎症分為正常、輕度、中度、重度等級别。所謂淺表,就是輕度或中度炎症的意思。
淺表性胃炎的病因,主要來自4個方面。第1是循環及代謝功能障礙,因為,胃黏膜的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以及對損傷的防禦能力,均與黏膜的充足血流量相關;第2是膽汁或十二指腸液反流,破壞胃黏膜屏障,促使胃蛋白酶反向彌散到黏膜,引起病理反應;第3是細菌,尤其是幽門螺杆菌感染,導緻炎症;第4是心理因素,由于緊張、憂慮、抑郁等,引起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功能失衡,導緻胃黏膜血管功能紊亂,造成血流量減少,破壞黏膜屏障,形成炎症。
淺表性胃炎,是非常頑固的疾病,久治不愈,反複發作。最常見的症狀是上腹部沒有規律的疼痛,可以表現為灼痛、隐痛、脹痛等,有些會表現為飯後不适,或者因冷食、硬食、辛辣食物而加重疼痛,而且,服用解痙或抗酸藥物不易緩解。還會因為胃排空延遲,導緻腹脹;由于胃内氣體增多,而出現嗳氣;此外,還會出現惡心、嘔吐、食欲不振、便秘等症狀。
淺表性胃炎,會影響消化功能,也會誘發呼吸系統疾病,嚴重時,會引起胃潰瘍及出血;受到胃炎影響,橫膈升高,胸腔變小,會造成呼吸受限,還會影響心髒功能;胃炎長期存在,會波及營養代謝、植物神經功能調節、内分泌激素釋放、免疫功能;而且,淺表性胃炎的發生與幽門螺杆菌感染有關,相關研究則證實,如果在萎縮及腸化生之前,根除幽門螺杆菌,可以明顯降低胃癌的發病率。因此,重視淺表性胃炎,尤其是與幽門螺杆菌感染相關的胃炎,不僅有利于胃黏膜炎症的控制,而且是預防胃癌的必要措施。
應對淺表性胃炎,首先是去除誘因,短期對症治療和保護胃黏膜。如果上腹疼痛、燒心、反酸等症狀嚴重,可以服用質子泵抑制劑,比如奧美拉唑;症狀較輕,可以使用H2受體拮抗劑,比如雷尼替丁;如果主要症狀是腹脹、嗳氣、惡心,可以服用胃動力藥或助消化藥,比如多潘立酮及多酶片。對于上腹不适反複發作者,需要與功能性消化不良進行鑒别。同時需要改變生活行為,戒煙戒酒,飲食規律,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少吃過硬或粗糙的食物,飯菜不宜過冷或過熱,别吃過甜或過酸的水果或食物,限制攝入澱粉含量過高的紅薯或土豆等食物,以便減少胃腸脹氣。此外,還應該定期進行胃鏡檢查,及時掌握胃黏膜病變的發展情況。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快報、細節、提醒、釋疑、觀察、觀點、史話、逸事等系列,内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鍊及轉載,否則将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慢性病那些事##健康科普排位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