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曾經在外國人的一個論壇上,看到這麼一個帖子,描述我國的“抓周”:這是東方一種非常神奇的民間預言方法,操作簡單,正确率奇高!在西方人眼裡,這項活動充滿神秘色彩,其具體起源已經無從考證,不過在全國各地都有類似的傳統,在孩子面前擺一堆東西,讓他們自己選擇未來,硬要說是“預言”,倒也沒錯。
在東南亞很多國家,它确實已經成為當地一種重要習俗,專門用來占蔔孩子的前途,許多人都信它。
寶寶“抓周”引網友回憶,在場的人笑翻了,“抓啥幹啥”真的準嗎最近,網友上傳的一段寶寶“抓周”視頻突然火了起來,在孩子面前,擺了一堆東西:
毛筆、百元大鈔、銅錢、毛線球、書、玩具刀……
大家都圍着孩子,期待她的表現。家人肯定希望孩子選擇書本、金錢之類的東西,不過小家夥哪裡有這種意識,直接抓起面前的毛線球,玩得很開心。
見此狀況,圍觀的人都笑翻了,這都什麼年代了,抓這東西有什麼用?難不成未來當個裁縫?
有網友看到視頻回憶自己的“抓周”故事,評論亮了:
- @小胖子:我小時候抓的是秤,現在幹收廢品行業,很符合當時老人的預估。
- @豆爸爸:我當時很調皮,所有東西都抓了個遍,現在在送快遞,抓周算得真準。
- @空白表:我小時候抓的是刀,現在在章丘打鐵鍋……
網友戲虐性的回複引發了大家對寶寶“抓周”這件事的趣味性讨論,不少網友說幸虧這家人思想開明,這要是換一個思想迂腐的老人,指不定鬧出什麼糟心事來。
的确有些老一輩人很看重“抓周”,甚至根本不講道理,總覺得孩子選錯了,這輩子就廢了,也不知道他們小的時候抓的什麼?明明隻是一個娛樂項目,非搞得跟選大學一樣。
抓周到底準不準?專家給出了解釋許多人通過抓周來占蔔孩子的未來,其原理主要是“查看孩子的興趣愛好”,他喜歡什麼才會抓什麼,看似合情合理,畢竟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但是大家忽略了寶寶多變的特點。
有專家研究之後發現,寶寶的思維是多線程的,成年人做事情講究一心一意,這一件事情做完了再去整下一件,可孩子不同,他們的腦子裡往往會同時思考多件事情。
當然,這不是一心二用,他們的大腦無力支持這種高損耗腦力活動,對外表現為:思維變性極高。
也就是說,在抓周過程中,也許這一秒孩子選擇了書本,隔幾分鐘,或者換一個環境,他們就會選擇算盤,可能連孩子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到底有什麼具體的興趣愛好?
此外,支持抓周準确性不高的,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理由:家長如何保證自己放在孩子面前的東西,可以将其原本的未來人生囊括在内?
做生意、讀書、縫紉等等,這些是人生未來,那還有那麼多不包含在裡面的呢?比如開汽車、做導演、當演員,甚至做理發師,這些也是一種人生,大人沒有考慮到,孩子就更加沒辦法選擇了。
所以說,大家将抓周當一種習俗即可,孩子選擇的東西好,固然值得大家高興,反之,就當搞了一次集體遊戲,全家樂一樂也好。
要想孩子按照家人的期望前進,可以采取這些辦法1、以身作則,方便孩子模仿
家長身為孩子第一位老師,在其成長道路上有着無可替代的作用,孩子會本能的模仿家長所有的行為,包括興趣愛好、生活起居以及做事方式,比如希望孩子未來認真讀書,那自己在家就得做給孩子看,每天抽出固定時間與寶寶一起讀書,當他們養成習慣之後,就不需要家長繼續操心了。
2、從小針對性培養,在生活中引導孩子的喜好建立
興趣其實是可以培養出來的,這一觀點在西方教育中被普遍接受,教育學家認為,家長不應該單純地等待孩子自己發展出喜好,而要在其人格建立期間,進行适當的引導,使其喜好向大人的期望靠攏。通過這種方式,孩子轉變的會很自然,不會激起他們的逆反心理。
3、尊重孩子的選擇,沒有無用的行當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是古代人的三觀,但是在如今,這句話早已不再适用,三百六十行,哪行不能發家緻富?這是一個物質的社會,在不違反的情況下,隻要能賺到錢,沒什麼是應該被鄙視的。就好比某些博士收入不如别人賣水果的,難道我們還得堅持說,賣水果的隻不過是走運?
總之,家長希望孩子變好,這一點可以理解,但基本的科學觀還是要保證的,千萬不要好兆頭沒撈到,再鬧出其它問題,尤其要避免那種因為孩子抓周抓得不好,鬧得全家不愉快的情況,那才是因小失大!
寶媽們,你給孩子抓過周嗎?或者你小時候抓周抓到了什麼?現在在幹什麼?準嗎?一起讨論吧。更多母嬰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帶着你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