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歲看小,三歲看老,七歲定終生。由此可見,早期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是多麼的重要。它強調父母、孩子在平等的情感溝通的基礎上雙方互動,涵蓋了父母教育和子女教育兩方面。它是通過對父母的培訓和提升而達到對親子關系的調适,從而更好地促進兒童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
這七種生活技能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仁愛慈善的性格
專門研究良善行為的專家,同時也是作家的Bernadette Rusell認為:「學會善良與同理心,将會使孩子更快樂。」在她的研究中發現,善良的孩子将會更快速交到朋友,而「善良」這件事情,是每個人出生就已擁有,身為教育者所需要做的,隻是将其發揚光大而已。
我們可以與孩子從簡單的小遊戲──「這是我的朋友(兄弟姊妹)」開始:将孩子們兩兩配對,請他們盡力說出對方的優點,以及曾做過出色的事情,這将會使孩子擁有良好并正向的感覺。
如果孩子還太小無法清楚表達,則讓教育者與孩子配對,由教育者說出孩子的良好特質(最好再舉例說明),透過實際的鼓勵,将能清楚感受到孩子的熱情回應。
好奇心的養成
孩子生下來對世界就是充滿好奇心的,身為父母的我們,如何培養并且持續孩子的這個天賦,自然是重要的任務之一,然而我們得先有心理準備:這個任務可能是無聊并且需要充滿耐心,畢竟孩子可能會問上萬次的為什麽(然後每個都得回答)。
不過,孩子探問的過程,正是他們探索世界的主要方法之一。父母(主要照護者)需要注意孩子對甚麽事物有興趣,并且也一起投入到他們的興趣之中──即使今天他們有興趣的是用泥巴做成各種不同的餅乾。
記得,要鼓勵孩子保持好奇心的最好方式,就是父母也擁有十足的好奇心!
感受當下的情緒
每個人在嬰兒時期,往往處在快樂的情緒當中,沒有任何煩惱,然而随著年紀的增加,人們時常忘記當下的開心,反而是為了昨天或明天的煩惱而焦慮……事實上,這是可以從孩提時代開始訓練。
最基本的作法,就是當我們與孩子在公園散步時,提醒孩子注意、并親身感覺周遭的一切事物──鳥兒的鳴叫、黃色的花朵、或者是風的吹拂,都能讓孩子可以注意并體驗當下美好感受。
與孩子一起進行這樣的活動,不隻讓他們實際了解「現在正在發生的一切」,也可以藉此教導他們使用「形容詞」;最重要的是,練習「當下所發生的事」,能建立孩子清晰的記憶,對日後的生活将有莫大幫助。
認真傾聽的能力
如果我們花時間來傾聽孩子的一言一語,并且适度地給予回饋,他們将會在潛移默化中,将我們的行為視為榜樣,并成為一個好的傾聽者。所以,當孩子有(對他而言)非常重要的事情想訴說,請放下手邊的工作或家務,認真傾聽他們所要表達的事情,并适度的讓孩子知道──你聽懂了。
這是從孩子剛出生,就可以培養的能力。當他們還在襁褓中,如果照護者對他們的咿咿呀呀都能有所回應,當孩子漸漸長大,所能使用的詞彙也越來越多時,我們将會發現孩子也會認真地傾聽你所說的話,并且有禮貌的回答并提問,讓雙方能保持良好的溝通。
擁有同情心
對一個幼兒來說,能夠擁有同情心是一件非常困難的是,畢竟一個不到三歲的孩子,凡事都還隻是以自我為中心,無法認真地體會到他人的想法。
這時候父母親應該做的就是,在孩子的面前展現「同情(同理)心」。試著在說明某一事件時,加入情緒的解釋,例如:「妹妹因為玩具被哥哥搶走了,所以她覺得很難過也很不開心。」藉由實際的情境與情緒的說明,讓孩子對抽象的情感可以更有概念。
接著也可以透過問題,讓孩子産生共鳴,如:「我們要怎麽幫助妹妹才好呢?」孩子藉由思考解答,可以踏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小圈圈,慢慢理解同情心的意義。
對周遭事物産生信任
學習信任是所有生活技能中,最重要的一環。在孩子還在嬰兒時期,父母與主要照護者的态度,決定他們日後對周遭事物是否能産生信任與否:當一個小嬰兒在一個安全并且充滿信任感的環境之中,他們會相當自在的表達自己,并與周遭的人産生愛的連結。
因此,父母與主要照護者千萬不要輕忽自己的一舉一動,即使是再小的舉動,都是孩子觀察并且建立起核心生活技能的因素,當然,這些也是孩子在成年之後,是否能擁有自信并且快樂人生的重要關鍵!
接受失敗的低潮
我們常常想保護孩子,盡力避免他們失望或在某件事情上失敗,但這同時也意味著,當我們盡力為孩子消除生活中會遇到的不公平時,也将他們關進了溫室之中,其實,這時候的孩子更需要學習如何面對失望與挫折。
試著将「成功的定義」從結果轉換到孩子的努力吧!找出孩子在過程中,值得稱讚的特點與專長,透過正向的評價,可以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同時也會對下一次的挑戰更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