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曆史進程中,社會共出現過三次分配模式的轉型。每次轉型,都意味着一場社會劇變。
新與舊,對與錯,守舊還是發展,兩套完全不同的系統,在轉型期内像海浪般進行着一次又一次地劇烈碰撞,無論過去還是未來,都會沖擊着每一個中國人。
1977年,中止了十多年的高考恢複,這一年冬天,五百多萬考生步入考場。在此後的二十多年裡,1000多萬人借由高考改變命運。
通過高考獲得更高級的工作和資源,涉及到第一次分配。第一次分配是講效率的,誰創造價值的效率更高,誰就能獲得更高的回報,高考就是篩選出創造更高效率的人選。
恢複高考之後一年,改革開放來了。
新政策帶來了新改變,都是為了篩選出創造效率的人。時代之下的天之驕子,迎來了人生最大的機遇。
隻要膽子大,即便你沒有參加高考,也可以通過下海經商,完成階層跨越。在改革開放初期,想要脫穎而出,要求并不高。
來到20世紀90年代,還未完全脫離“大鍋飯”模式的國企,迎來了下崗潮。對于下崗職工來說,人生的未來出路在哪裡?沒有人知道。每個人都等着被安排,但隻有少數人有安排。
于是,那些找不到生計的人,選擇搶劫、殺人,社會治安急劇下降,這也是90年代發生的大案命案多的原因。
根據資料顯示,從2018年至今,遭受網絡詐騙的受害群體,多為中老年人和大學生。且詐騙的形式多種多樣,愈演愈烈。
犯罪從單打獨鬥轉變為地域化現象,背後形成的原因在于第一次分配帶來的區域發展不平衡。資本越密集,城市發展的效率越高,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備高效創造價值的技能,如果沒有足夠的工作崗位,犯罪就應運而生。
這個問題如何解決?答案就是二次分配。
二次分配注重公平合理,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是注重效率的同時,兼顧公平。
2006年,國家全面取消農業稅;2011年,中央扶貧工作會議宣布将農民人均純收入提高至2300元為标準。農民有飯吃,窮人有生計,這些都是二次分配帶來的結果。
到這兒我們可以總結一下:一次分配,是按效率進行分配,篩選出有效率的人,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二次分配是效率兼顧公平的原則,先富帶動後富。
但是還有前兩次分配沒有涵蓋到的情況,就得依靠三次分配。
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的推動下,通過個人自願捐贈進行分配。但是第三次分配不是直接給窮人發錢,而是以慈善為目的,用商業的形式、專業的機構,持續去解決社會問題,利人利己。
不過我們現階段看到的一些慈善,是資本家為了避稅、公關等手段做的“僞慈善”,目的是為了利益交換。純粹的慈善,可能會被看做冤大頭,所以很少有人願意去做這件事。
時至今日,尚未有雛形的三次分配,不知道會以何種形式出現,又會把我們推向何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