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文化的基本特點是順應自然、協調陰陽,主張中和。專家說中醫的中和就是要掌握适當的度,《黃帝内經素問經脈别論篇》中的“生病起于過用”,“過用”即是“度”,太過或不及都能引起人體發病,這也是中醫發病學的基本觀點和突出特點之一。
春季防風養陽宜甜少酸
正常氣候是人賴以生存的條件,反之風寒暑濕燥火六氣過度,就變成緻病因素。中醫四季養生主張以順為本。春季多風,内應于肝,當防風養陽,飲食上一是要多吃溫補陽氣的食物,如蔥、蒜、韭菜等,少吃寒性食品,如黃瓜、茭白等;二是宜吃甜品食物,如大棗,少吃酸性食品。再者起居上要晚睡早起,晨起散步慢跑,加強運動,舒緩形體,使情志暢達舒展。飲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食物為主,多吃蔬菜、粗糧,少吃動物内髒和肥肉,少吃過鹹的食物如鹹魚、鹹菜等。
節五味節饑飽節寒熱
飲食過用最終均會引起脾胃損傷,痰熱内生,氣血阻滞,造成形體肥胖,形成胃腸病、糖尿病等多種常見病。飲食養生要做到“三節”:節五味、節饑飽、節寒熱。偏嗜辛辣,易發生便秘,誘發口瘡或痔瘡等病;嗜食甘膩往往引起腹脹、泛酸等症;暴飲暴食導緻胃腸功能失調;盲目追求高能量、高蛋白飲食,容易造成内分泌疾病、心腦血管疾病;飲食過冷則易傷胃陽,過熱則易傷胃陰,尤其是進食過熱食物被認為是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主要誘因。
中醫養生文化的基本特點是順應自然、協調陰陽,主張中和。專家說中醫的中和就是要掌握适當的度,《黃帝内經素問經脈别論篇》中的“生病起于過用”,“過用”即是“度”,太過或不及都能引起人體發病,這也是中醫發病學的基本觀點和突出特點之一。
節情志養肝心脾肺腎
過喜可使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分泌增加,呼吸心跳加快,使耗氧量增加,會出現缺氧、心律失常、心絞痛等;過怒則使交感神經興奮,血管收縮,大量血液進入肝髒,肝内壓力增高,大量膽汁被擠入膽囊,導緻膽絞痛、膽囊炎發作;過分憂思會引起大腦中樞功能失常,迷走神經興奮,使胃酶增多,胃黏膜發生潰瘍;悲傷、驚恐過度能使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導緻内髒、血管、肌膚等受到損害,功能失常,如唾液、胃液分泌降低,腸蠕動減慢,使消化功能減弱。
勞逸結合養氣血筋骨
勞逸适度,能強體益壽,反之勞力、勞心或安逸少動,都能傷害人體,成為緻病因素。現代社會由于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勞逸過用更多地表現在過勞上。要想做到身心健康,首先必須學會自我管理,包括時間管理、情緒管理、行為和生活方式管理、經濟收支管理等;其次要調整生活方式,養成按時吃飯、保證充足睡眠的好習慣;最後要擠時間鍛煉,如不能做到常規周期鍛煉的話,空閑時伸伸懶腰,走樓梯不坐電梯都比完全坐着不動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