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吃驚的10個營養誤區
誤區一:老母雞補身體最好
用老母雞補身體最好,是民間長期流行的說法,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多年的老母雞含有過多的雞油,其肌肉彈力纖維減少,結締組織老化,雞肉粗韌,久煮難爛,不易消化吸收。飼養一年的雞,肉質鮮嫩可口。
誤區二:需要多的營養就重要
從種類上來說,我們需要40多種營養素,有的量多一些,有的量少一些,有的是以克記的,有的是以微克記的。比如蛋白質,普通人需要60-90克,重體力勞動者需要上百克。鈣需要800-1000微克,鐵15-20毫克。但是不是我們需要量多的就重要,量少的就不重要呢?當然不是,比如蛋白質需要幾十克,它是我們身體重要的組成物質,我們的免疫力需要蛋白的支持;而15毫克的鐵不足,同樣會形成缺鐵性貧血等,影響孩子的發育。
誤區三:營養不是越多越好
“營養”不能缺乏,但絕不是越多越好。還以蛋白質為例來說明“營養”适量的重要性。生長發育中的兒童如果攝入蛋白質不夠,就會影響身高、體重以及智力等多方面的正常發育。因此許多人除了食物攝入蛋白質以外,還吃一點蛋白粉等。但實際上,蛋白并不是越多越好,吃多了就意味着浪費,多餘的蛋白會代謝出去。而且,攝入過多的蛋白質,體内蛋白質的分解增多,由尿排出的含氮物質也增多,會加重腎髒的負荷,加速骨骼中鈣的流失,增加患骨質疏松症的危險。
誤區四:食物越貴越好
食物并非越貴越好。一枚雞蛋提供的能量要比一隻鮑魚高,蛋白質的含量差不多,脂肪、膽固醇的含量雞蛋要比鮑魚高,鮑魚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是雞蛋的兩倍多,鮑魚的鈣、鐵、硒要比雞蛋的多好多,但雞蛋中的維生素A、B1、B2都比鮑魚多,尼克酸含量差不多,維生素C兩者都沒有。從數據來看,鮑魚和雞蛋的營養成分沒有太大的區别,隻是個别營養素的含量有所差别,但價格差别就大了。一隻鮑魚的價錢可以買好幾斤雞蛋,所以并不是越貴的食物提供的營養物質越多。
誤區五:食物分好與壞
我們經常聽到一些專家的觀點,把食物分成好和壞。有的食物被說是垃圾食品,有的則被稱為萬能食品。這是非常不正确的觀點。在營養上,我們把食物分成了五大類,首先是谷類和薯類,第二類就是動物類的食物,第三類是就是谷類和堅果類的,第四類就是蔬菜、水果,第五類就是純能量食物。它們每一類都能提供我們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
誤區六:瘦肉裡不含脂肪
很多人因為擔心肥胖或高血脂而放棄“肥肉”選擇“瘦肉”,在他們眼中,瘦肉不含脂肪,可以毫無顧忌地大快朵頤。事實上,餐桌上的脂肪可以分為顯性脂肪和隐性脂肪。而瘦肉中所含的脂肪,屬于隐性脂肪。瘦肉中脂肪含量有極大的差異,一般在0.4%~30%之間變動。這是因為,動物肌肉中的脂肪含量因動物品種、部位、年齡的不同有很大差異。比如,根據《中國食物成分表》,純瘦豬肉的脂肪含量為6.2%。
誤區七:不甜的水果含糖量少
提到“糖”,人們往往将其與“甜”挂鈎。然而,判斷水果裡“糖”有多少,光靠口感是不靠譜的。因為甜度不但與含糖量高低有關,還與糖的種類(例如果糖比蔗糖甜)、酸味有關。有些吃起來不甜的水果,比如火龍果和猕猴桃,口感偏酸,但數據顯示,每100克火龍果中含有碳水化合物13.3克,每100克猕猴桃中含有碳水化合物14.5克。按碳水化合物總量計算,這兩種水果都算得上真正的“高糖”食物。此外,含糖量較高的水果還包括蘋果、杏、無花果、橙子、柚子、荔枝、柿子、桂圓、香蕉、楊梅等。
誤區八:奶白色的湯更有營養
不少人認為,白色就是蛋白質,因此奶白色的湯是最有營養的,而事實卻并非如此。奶白色隻是脂肪微滴均勻地分布在水中,形成的一種乳化現象。一般來說,脂肪含量越高,湯汁越容易熬煮成奶白色。而是否能煮成奶湯,和湯的營養價值是沒有多大關系的。
誤區九:沒有鹹味的食品不含鹽
很多人認為,少吃鹽就是少吃有鹹味的食物。然而,鹽的成分是氯化鈉,除此之外,鈉還有各種化合形式。有許多食品吃起來不鹹,其實卻加了不少鈉或鹽,如白面包、蛋糕、餅幹、果凍等。腌肉、香腸、鹹魚等加工食品含鹽更多。因此,購買加工食品時要注意看标簽,盡量選擇鈉含量低的。
誤區十:有“筋”的菜才有膳食纖維
說到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人們往往首先會想到芹菜莖、白菜幫子,這些富含菜筋、口感比較粗糙的食物。其實,每個植物細胞都有細胞壁,而細胞壁的主要成分就是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果膠,它們都屬于膳食纖維。蔬菜筋并非蔬菜中纖維的唯一來源,而沒有筋的食物很可能纖維含量更高。比如說,紅薯和毛豆中不含筋,但它們的膳食纖維含量遠高于有筋的大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