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确實古怪,一個詞,一句話,表面無不同,但在不同語境或場合,或者隻是斷句不同,則可表示不同甚至相反的意思。
趙洛嚴/作
比如體育比賽,講解員說:“中國隊大敗科威特隊。”您說中國隊赢了還是輸了?如勝,則“大敗”等于“中國隊把科威特隊十分痛快地‘打敗’了(今謂‘完勝’)”;如負,則“大敗”指“中國隊悲慘地‘敗給’了科威特隊(今謂‘完敗’)”。
《本草綱目》例:
①本性酷好之物可當藥;②其人急需之物可當藥;③一心鐘愛之物可當藥;④一生未見之物可當藥;⑤平時契慕之人可當藥;⑥素常樂為之物可當藥;⑦生平痛惡之物可當藥……
按,别瞧同是治療精神、情志方面之“藥”,所指卻各異:①“酷好”可治“懶惰病”;②“急需”可治“散漫病”;③“鐘愛”可治“淡漠病”;④“未見”可治“愚昧病”;⑤“契慕”可治“相思病”;⑥“樂為”可治“思滞病”;⑦“痛惡”可治“麻痹病”……
日常例子兩個:
①明朝才子徐文長訪友,遇連天雨。主人有事欲辦,見徐無歸意,遂于客廳寫一紙條道:“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主人之意為:“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按,徐明知主人之意,但他故意把這話斷成如下模樣,并大聲念出來:“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然後,笑吟吟對主人說:“我本要告辭,您如此盛情挽留,我隻好再叨擾幾天。”主人苦笑。
②古時,一富翁請先生教兒子,但特吝啬,與先生簽了一個關于夥食的契約:“無雞鴨也可無魚肉也可青菜一碟足矣。”先生的意思是:“無雞,鴨也可;無魚,肉也可;(外加)青菜一碟,足矣。”但吃飯時富翁端上一碟青菜,說,契約定了:“無雞鴨;也可無魚肉;也可青菜,一碟足矣。”先生氣壞,說:“ 這碟菜您留着吃,學生您直接教,老子我不幹了。”
按,還是那些詞語,斷得不同,則句子意思迥異。
這些故事,是我小時上語文課聽老師講的——《本草綱目》這裡所開“方子”,好像是給心理咨詢師用的,挺好玩兒,其他全是玩笑,或者說是文字遊戲,但也略含意蘊。
漢語言文字這塊特定土壤,生長出面貌相似卻花樣翻新的詞語或句子,也算一種文化遺産。這些詞語或句子的多重含義,有的簡單,有的複雜,有的不費腦筋即可理解,有的煞費苦心也玩不轉。它令我對漢語癡迷,不斷增強我寫作的語感。
文章/王乾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