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雨水”這個節氣嗎?雨水不僅表示降雨的開始,也表明雨量開始增多更代表着春風拂面,冰雪融化!濕潤的空氣、溫和的陽光和蕭蕭細雨的日子正向我們走來。那麼在雨水時節該如何養生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
雨水節氣禁忌
一、勿過早減外衣
“燥寒凍肉,濕寒入骨。”由于春氣湧動,身體偏熱的人從感覺上欲減外衣。體熱外洩,濕寒交換于内入骨,易傷骨關節緻病。
二、年老體弱者勿用冷水
按中國五行學說,水對應腎,腎主骨。雨水時節年老體弱者用冷水洗臉、洗手,濕寒易侵入關節,又無充足的陽氣驅寒于外,濕寒滞留于手,指易酸痛,重則變形;濕寒滞留于頭,頭易疼痛。
三、洗頭及時吹幹
洗頭之後應及時用熱風機吹幹。否則,水濕留于發際中變涼,“同氣相求”使濕寒聚于頭,由表及裡深入顱内,導緻頭痛。如毛發未幹又被冷風吹過,易出現“偏頭風”之症。
四、吃食物以平性為宜
“倒春寒”容易使人内髒郁熱壅阻,因此不易吃燥熱食物“火上澆油”。郁熱令人“貪涼”,過于食涼,又會“同氣相求”使濕寒傷及髒腑,引起胃寒、胃涼、腹瀉之類的失衡症狀。
所以,飲食保持中庸,吃熱飯熱菜,但不吃慎吃辣椒、不喝少喝白酒等性溫、性熱的食物為宜。
溫馨提示:雨水,是立春15天之後一年中的第二個節氣。雨水至驚蟄有15天,分為三候。《黃帝内經·素問·靈蘭秘典論》講:“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
五天稱之候,三候稱之氣,六氣合計90天為一個季節,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合計360天為一年。雨水初候河水解凍,魚開始浮出水面;二候大雁開始由南向北遷移;三候草木開始萌動。
雨水期間,尤其要注意“倒春寒”現象,雨水之後空氣中水分增加,導緻氣溫不僅低,而且寒中有濕。這種濕寒的氣候對人體内髒和關節有一定的影響。
雨水節氣養生
飲食調節
春季氣候轉暖,然而又風多物燥,常會出現皮膚、口舌幹燥,嘴唇幹裂等現象,故應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由于春季為萬物生發之始,陽氣發越之季,應少食油膩之物,以免助陽外洩,
否則肝木生發太過,則克傷脾土。唐代養生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五行中肝屬木,味為酸,脾屬土,味為甘,木勝土。
所以,春季飲食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髒之氣。可選擇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筍、山藥、藕、芋頭、蘿蔔、荸荠、甘蔗等。
《千金月令》:“正月宜食粥,……一曰地黃粥,以補腎。”(鮮地黃150克,搗汁備用,粳米50克洗淨,冰糖适量,同入鍋中加适量水,煮成粥後,将鮮地黃汁倒入粥内,文火煮20分鐘即好。)
二曰防風粥,用以祛四肢之風。取防風一份,煎湯去汁煮粥。三曰紫蘇粥,取紫蘇一份,炒至微黃,略有香氣時,煎汁煮粥。”少吃生冷粘雜食物,以防傷及脾胃。
藥物調養
要考慮脾胃升降生化機能,用升發陽氣之法,調補脾胃。可選用沙參、西洋參、決名子、白菊花、首烏粉及補中益氣湯等。
精神調攝
“凡憤怒、悲思、恐懼,皆傷元氣”,因此在精神調攝方面要靜心寡欲、不妄作勞,以養元氣。
起居勞逸調攝
起居有常,勞逸結合。即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随着時間、空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使其達到健運脾胃,調養後天,延年益壽的目的。
結語:通過上文對于“雨水”節氣的禁忌介紹,希望大家能夠牢記哦,在“雨水”節氣到來的時候能夠做好這些,這樣可以防止您在春季少生病,安全而快樂的度過春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