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何處才是歸宿,何時才是終點。很高興我們又見面了。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行屍走肉”這一成語背後的故事。 其實,它最早是出自于晉朝王嘉的《拾遺記》中記載的一則小故事。
故事主人公任末彼時才十四歲,一心求學,時常背着背簍,不顧路途的艱難險阻,尋求不同的老師以滿足對知識的渴望。時而久之,他就形成了一句口頭禅“人而不學,則何以成?”,當然了,這句話也伴随了他的一生。
大家也都了解,古時候不比現在,城市中的霓虹燈照亮了整個黑夜,使其化為了另一個白晝。那時候苦啊,沒有現在富麗堂皇的房屋、沒有随處可見的紙筆墨,也沒有照亮黑夜的白晝流星。而任末酒憑靠着荊條為筆、樹汁為墨、星月輝映完成了自己這句口頭禅的知行合一。直到臨終前,仍不忘告誡自己的徒弟們,“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此後,行屍走肉這一次也衍生出了許多新的含義。比如,一個人對生活沒有了目标,沒有了追求,隻是混沌度日,我們可以稱之為行屍走肉。而一個人不學無術,整日的放浪不羁,玩物喪志,我們也可以把它叫做行屍走肉。
而到了現代,美國繼續将其加以延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喪屍文化,成為了其對外文化輸出重要的組成部分。相信喜歡愛看美劇的朋友們都知道,有《行屍走肉》為名的一部電視劇,此外也包括大名鼎鼎的生化危機系列。其中的那些喪屍隻是空有人或者動物的外在軀殼,但是缺乏了那麼一種靈性,我們也可以稱之為靈魂。在他們的世界裡,隻存在着一種單調的色彩,憑借着本能進行破環與毀滅,彷佛這就是它們存在于世的唯一意義。但究其本質,這種現象,或者說這種文化,都還是從行屍走肉這一詞最本源的意思。
總的來說,行屍走肉這一次在不同的社會時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也承擔着不同程度的文化重擔。但究其根本,無論外在形式如何變化,其内在本源始終如一,就如它誕生之始。
好了,今天的成語分享就到這裡了。如果想和我一起了解更多成語的前世今生,請持續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