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健康
/
抑郁症治病更要“治心”
抑郁症治病更要“治心”
更新时间:2024-10-02 21:58:51

  臨床實踐中我有這樣的感觸:如果對抑郁症患者隻使用藥物治療,患者常表現被動,病情易反複。如果采用藥物加心理治療,患者就能主動配合,治療也不會局限于就病論病,而是由治病擴展到治心,療效顯着且穩固。由此可見,抑郁症需要心理治療,雖然其形式與藥物治療截然不同,但殊途同歸,都是糾正大腦相關高級神經通路的生化功能與心理功能。

  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很多,抑郁症究竟需要哪些具體的心理治療?從臨床反饋的情況看,以下方法患者喜聞樂見,并卓有成效。

  一、引導宣洩。積壓成疾是抑郁症一個重要的緻病因素,患者在尋求心理治療前的處境是無人理解,無處訴說。他們來到心理醫生面前首要的需求是表達痛苦,吐露心聲,但又顧慮重重。此時,醫

  生應該做的除了為患者提供寬松、保密的環境外,重要的是平等、熱情地接納患者,盡可能地使用開放式的提問,恰如其分地引導患者宣洩。

  當患者控制不住眼淚,覺得不好意思時,醫生應告訴患者讓情感自然地流露,不要去克制,邊哭邊說無所謂;當患者覺得想說的内容太多太繁雜,不知從何說起,醫生可以告訴患者别着急,從發病當初的某件事因說起,也可以先選擇最痛苦最重要的說;當患者說了很長時間,還覺得意猶未盡,醫生可以引導患者在某些問題上說深說透,或跟患者約定下次交談的時間和内容。

  宣洩療法的主角是患者,醫生是一個傾聽者。此法的重要意義在于患者有了從未體驗過的被人接納、認同、輕松和釋然的愉快感,同時又逐漸解除了心理防衛機制,為下一步治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共同診病。如果說宣洩是患者的第一需要,那麼了解病情就是患者的第二需要,這也是心理治療的第二個着眼點。

  臨床上,如果醫生單純地按醫療程序,為診斷而診斷,讓患者做抑郁量表測查,然後根據患者的症狀體征和測評分數下結論,這樣的做法,患者不會完全信服,不能産生共鳴,治療也就容易擱淺。如果醫生把印制的抑郁症診斷标準交給患者,讓其逐條對照,然後再針對抑郁症的特異症狀,如心境低落、清晨失眠、晨重夕輕、軀體化障礙、病理性自殺意念及行為等進行适當的解釋,這就滿足了患者的潛在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患者的憂慮和彷徨,同時又增進了其對醫生的信任,與醫生形成了積極的互動。

  共同診病的實質是把診斷當做心理治療的重要部分,通過這種形式在醫患間架起人際橋梁。同時,又使患者确切地認識到:我不是精神病,不是思想落後,不是身體上的病,不是鬼神作用。由此掃除許多外圍心理壓力,使治療得以深化。

  三、認知治療。從心理的角度看,抑郁症的深層問題是患者的病理性認知模式,這種認知模式就像一副有色眼鏡,它導緻了患者的感知錯誤,促使其情感及行為異常。當然也間接影響到自主神經、内分泌、免疫等系統的生理生化功能,形成心身惡性循環。由此可見,改變這種認知模式是心理治療的核心。

  這種病理性認知模式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負性思維和邏輯錯誤,如患者對自身、對以往經曆以及對自己的前途總是負性評價,認為自己無能為力,過去一無是處,前途一片灰暗。在對具體的人際交往或學習工作及生活上,患者慣常任意推斷,過分概括,放大或縮小,選擇性注意,二分法思維(非此即彼),個人化(攬錯于己)等。這樣,使患者陷入了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的境地。

  認知治療是通過醫生幫助患者辨認這些負性思維和邏輯錯誤,讓患者親自用事實檢驗自己的認知假設,以及用改變行為來改變認知等方法,去掉患者的有色眼鏡,引導患者走出雲霧山中,重建健康的認知結構,使患者能客觀地對待自己,看待世界,預測未來,該病也就從根本上得以治愈。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