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營養情況的改善,我國兒童肥胖的發生率在近年有增高的趨勢,城市中超重的兒童随處可見,農村中肥胖兒童也可達6、5%。
兒童肥胖對健康的危害
兒童時期是寶寶長身體、長智慧以及養成良好膳食習慣和積極心态的關鍵時期。寶寶此時的活動量大、食欲好,如果我們給寶寶提供的營養超過他們日常需要的量,任憑他們喜歡吃什麼吃什麼、願意吃多少吃多少,尤其是許多胖寶寶都喜歡吃甜食,又由于沒有長全牙齒而喜歡吃肥肉,長此以往,寶寶的身體不能将這些富餘的營養吸收利用。這些過剩的熱量,如糖類、脂肪、過量的碳水化合物等養分就會在身體内堆積,并以脂肪的形式存入肝髒、血管、皮下等器官,日積月累,寶寶皮下的脂肪豐厚了,體重也就逐漸增加了。
從長遠看,由于寶寶營養攝入不平衡,造成體内脂肪堆積過多,活動量少,體能消耗少,就會加大成年後發生肥胖病、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的幾率。
肥胖對寶寶身心的不利影響
體重的增加使得寶寶的身體顯得臃腫、活動起來不靈活、爬行更費力、走路時心跳加快、呼吸次數增加,稍做運動就顯得很累。因為動作不靈活,寶寶不喜歡爬、不喜歡走路、不喜歡所有的運動……如此使得“胖”寶寶不願意與同齡小朋友一起玩,在心理上産生自卑、孤獨、不自信。這些幼年時的心理負擔可能會影響到今後進入幼兒園、小學、中學後與小夥伴的交流和溝通,使寶寶難以融入集體和适應社會。
幼兒期肥胖很難自然改善
如果沒有認識到幼兒期肥胖對寶寶身體的危害,不加幹預地任其自然發展,很難自然改善。
曾經,人們看到胖乎乎的寶寶都會稱贊媽媽養得好。而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意識到,寶寶胖并不等于健康。
寶寶肥胖的原因
至少有7大因素與寶寶變胖密切相關,包括遺傳、飲食、運動、生活習慣、負面情緒、疾病和藥物。如果爸爸媽媽都胖,寶寶超重的可能性高達80%;如果父母僅有一方肥胖,寶寶超重的可能性為50%。
另外,吃得過多、運動太少、作息不合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情緒不穩定,可造成原發性肥胖;而胰島功能異常、垂體功能低下、激素類藥物可造成繼發性肥胖。
怎樣胖才算“肥胖兒”
想知道自家寶寶的體重是否适齡,有2個簡易公式可供參考:
年齡×2+8(kg),可得到這個年齡段的标準體重參考值(此公式适用年齡為1~10歲)。
(實際體重-标準體重)÷标準體重×100%(此公式适用任何年齡)。這樣計算的數值能幫助大家判斷寶寶“胖的級别”。體重超過标準體重的20%為超重;超過20%~29%為輕度肥胖;超過30%~49%為中度肥胖;超過50%以上為重度肥胖。
以上計算公式隻做簡單參考。必要時,還要結合寶寶的身高、骨齡、飲食以及營養狀況、遺傳因素等,去兒童專科醫院進行全面檢查。
小胖子長大後一定是個大胖子?
小時候胖,長大後肥胖的幾率是一般人的2倍。随着年齡的增加,胖寶寶很有可能會長為胖兒童,接着會有更大的幾率成為胖少年,繼而變成一個肥胖的成年人。1歲以内如果是胖寶寶,将來有36%左右體重仍會超标,這是因為體内的脂肪細胞隻能體積“縮水”,數目不會減少或消失;胖寶寶長到5~8歲保持肥胖的幾率是1/5,胖少年變成胖成年人的可能性是常人的16倍。所以,媽媽不能完全指望胖寶寶自己會瘦下去。
預防肥胖要從乳兒期就加以注意一般情況下,人體脂肪細胞從乳兒期開始逐漸增加,到了成人期細胞數再不增加,但脂肪數不斷堆積,就能形成肥胖。
當前,我國人工喂養的寶寶逐漸多起來,乳兒期、兒童期肥胖也越來越明顯。要預防和控制肥胖,必須注意做到:
預防新生兒出生體重過重。孕婦在妊娠期需增加營養,但并不是營養攝入越多越好。
盡最大可能堅持母乳喂養。母乳喂養的寶寶發生肥胖的風險顯著低于人工喂養寶寶,母乳喂養的時間越長,寶寶未來發生肥胖的概率越低。
不要過早給寶寶添加固體食物,從而降低肥胖的幾率。
鼓勵寶寶動起來。盡量帶寶寶到室外多玩遊戲、多做運動,增加能量消耗、防止肥胖。
培養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不要讓寶寶過量進食。
已經是肥胖兒了怎麼辦?
如果寶寶出生的時候就已經超重,父母需要從寶寶0歲起就合理安排飲食和運動,幫助他控制體重。
對于還在周歲以内母乳或者配方奶喂養的寶寶來說,适當地給他們做一些肢體活動是很好的消耗熱量的方式。同時,不過于頻繁的喂養,不要擅自增加奶粉的沖配量,也不要過多地給予果汁、糖水,有助于控制和減少熱量攝入,避免體重增長過快。
對于周歲以上的胖寶寶,就需要做到食物種類多樣化,避免葷多素少,保證每日碳水化合物、蔬菜以及水果的攝入量。合理運動的同時,還要注意不吃煎炸、高脂肪、高糖食品,從而減少熱量攝入。
此外,良好的飲食習慣也有助于控制體重。比如,細嚼慢咽,少食多餐,有助于避免一次攝入過多。少吃零食,避免額外的熱量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