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主氣為寒,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陰邪傷陽後,人體陽氣虛弱,生理機能受到抑制,就會産生一派寒象。常見情況有惡寒、脘腹冷痛等。冬季對應的髒器是腎髒,中醫認為腎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它的機能強健,則可調節機體适應嚴冬的變化,否則就會使新陳代謝失調而發病。因此,冬季養生重點是“養腎防寒”。
炖補養生
冬季飲食切忌黏硬、生冷,因為此類食物屬陰,易使人體陽氣受損,飲食調養應以“補”為主。補法中以炖補為佳,炖補制作時間長,有利于營養消化吸收,而且還可以适當加入藥材,以增強療效。炖補時可根據個人體質選用一些高熱量、高蛋白質的食物:
羊肉:冬天吃羊肉非常合适,因為羊肉性溫,能給人體帶來熱量。中醫說它是助元陽、補精血、療肺虛、益勞損之妙品,是一種良好的滋補強壯食物。
鵝肉:自古以來流傳着“喝鵝湯,吃鵝肉,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諺語。常食鵝湯、鵝肉,可以防治咳嗽,還能補益五髒。
鴨肉:冬天除吃一些能補陽的食物外,還要注意養陰,鴨肉營養豐富,是滋補妙品,尤适于體内有熱、上火的人食用,特别是低燒、虛弱、食少、便秘和水腫的人,食鴨肉最有益。
進補要因人而異,不可亂補,應注意五忌:
一忌無病進補。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傷害自身,導緻血中膽固醇增多,誘發心血管疾病。
二忌慕名進補。人參是補藥中的聖藥,所以服用的人多。但濫服人參會導緻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及鼻出血。
三忌虛實不分。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病又有陰虛、陽虛、氣虛、氣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适得其反。
四忌多多益善。進補過度對身體也有害,因此進補要适量。
五忌以藥代食。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藥補不如食補。
補充水分
冬季進補一不小心容易補過頭,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因此還需要多食水果、蔬菜,補充足夠的水分,防止血液濃縮和黏稠。冬季北方水果較少,主要可以吃蘋果。
中醫認為,蘋果性平。在衆多水果之中,蘋果可說是最普遍又最平和的一種,但它的營養價值卻不容小視。中醫認為它有生津潤肺、健脾開胃的功效。入冬後,很多人常感到皮膚幹燥、頭暈嗜睡,反應能力降低,這時如果能吃些生津止渴、潤喉去燥的蘋果,會使人頓覺清爽舒适。再有,冬季許多人進補過多,往往會出現上火的症狀,而蘋果性平,可滋陰潤肺,又可殺菌,對預防上火和感冒很有效果。
蔬菜裡可以多吃蘿蔔和白菜。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蘿蔔有順氣消食、止咳化痰、除燥生津、散淤解毒、清涼止渴、利大便等功效。
中醫認為,大白菜可以養胃生津、除煩解渴、利尿通便、化痰止咳、清熱解毒。絕大部分人群都可食用,尤其适于偏胖、内熱偏盛、脾胃不和、咳嗽有痰的人士。冬天氣候幹燥,大白菜含水量極高,又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多吃白菜可以起到很好的滋陰潤燥、護膚養顔的作用。大白菜中的纖維素有潤腸排毒作用,還可促進人體對動物蛋白質的吸收,對于便秘人士尤為适宜。
但話又說回來,任何事物都有好與壞,大白菜也一樣。因大白菜偏寒,脾胃虛寒人士應少食。另因大白菜中含有少量會引起甲狀腺腫大的物質,所以甲狀腺腫大患者應少吃,或與碘鹽、海魚、海産品等一起食用。
生活防寒
進入冬季以後,“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是養生的重要原則,意思是說在寒冷的冬天應該早睡晚起。早睡以養陽氣,保持溫熱的身體。最好在太陽出來以後再起床,這時人體陽氣迅速上升,血中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含量也逐漸升高,此時起床,則頭腦清醒,機智靈敏。而且早晨空氣中負離子濃度高,對人體也非常有益。
冬季防寒非常重要,要從背、足做起。中醫認為,背部是人體經脈中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主要部位。足太陽膀胱經主人一身之表,又具有防禦外邪侵入的作用。所以一旦受寒,就會損傷人體的陽氣,出現上感或陳疾複發、加重等現象。對于老人、兒童、患有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暖背尤為重要。背部保暖方法很簡單,隻要穿一件貼身的棉(鴨絨)背心就好。
民間有一說法,“寒從腳底生”。因為足為人體最遠端,脂肪薄,保暖能力差,而中醫認為足底穴位與内髒關系密切,如果足部受涼可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痛經等疾患,所以要注意足部保暖防寒。
運動保暖
冬季鍛煉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戶外活動可促進熱量産生,調節新陳代謝機能,增強大腦皮層興奮和體溫調節功能。
但是,由于冬季天氣寒冷,四肢較為僵硬,所以鍛煉之前的熱身活動非常重要。如先做一些伸展肢體、慢跑、輕器械的練習,等身體微微出汗後,再進行高強度的健身運動。
衣着要根據天氣情況而定,以保暖防感冒為原則,尤其注意運動後要及時穿上外衣,以免着涼。
鍛煉也要根據個人體質和年齡的不同而有所區别。例如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應杜絕做打球、登山等劇烈運動;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人,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等患者,運動應選擇上午、下午日照充足的時候,避免受寒冷的刺激,防止誘發急病。老年人更應注意保暖,要避免過早起床鍛煉,以防腦供血不足誘發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