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給孩子立規矩最管用?
很多家長問過我,要不要給孩子立規矩,在這裡,我給大家的答案是肯定的,孩子一定要從小立規矩!小時候養成的好習慣,好品格,将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那麼,什麼時候立規矩才合适呢?就是在孩子的規則意識形成的時候。
太小的孩子,還不能判斷自己言行是好還是壞,理解能力和行為控制力也不夠,你講的規矩他不一定懂,也做不到;太大的孩子,習慣已經養成了,糾正起來的難度很大。
孩子從2歲左右起,便進入了自主探索的時期。這時,孩子開始有自己獨立自主的意識,也初步具備了判斷能力。
孩子已經知道“我想做什麼”,“媽媽要求我做什麼”,此時,家長可以準備給孩子立規矩了。
先學會表揚,再去立規矩
在給孩子立規矩之前,我們首先要學會表揚孩子。可能有些家長會疑問:表揚也要學嗎?
當然!在給孩子立規矩的過程中肯定不是一帆風順。不會是家長說什麼,孩子就聽什麼。這時,多表揚既可以讓孩子的内心得到滿足,又能為其“完成目标”增加信心。
表揚孩子時,要注意表揚具體的某一件事情,某一個行為,千萬不要泛泛的表揚。比如,你可以說:“寶貝,你的笑容很讓人感動,以後要多笑哦!”而不要說:“寶貝,你真漂亮!”
再比如,如果寶貝坐着發呆,你卻說:“寶寶真乖,真安靜!”寶寶閑着沒事,也得到了個一大大的表揚,這,也是無效的表揚。
當我們想要讓孩子參與我們立下的規則,并想讓他去執行時,家長應在孩子做的過程當中給孩子以肯定的表揚。這樣,孩子才會有信心去做應該做的事情,不做不該做的事情。
大聲呵斥孩子是不科學的
很多時候家長在給孩子立規矩時,總是一聲大喊,或者是揍孩子一頓,讓他永遠記住這件事。其實,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做法!
因為,這是不符合人類大腦發展趨勢的。人類在形成某種行為習慣或者建立某種規則時,其實是大腦的很多突觸構建的一個過程。
我們成年人要改變一種生活方式或者形成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一般來說需要6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穩定下來。
孩子正處于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要比成人快,但是也需要3個月左右的時間。所以,家長千萬别指望一聲大喊就能讓孩子的大腦發生改變,這是不科學的,孩子也不可能做得到。
孩子哭時,不要再訓斥他
孩子一旦哭了或者生氣了,耳朵就關閉了,家長說了什麼他完全聽不進去。你就是說得再大聲,對他來說也是噪音。為什麼呢?
因為,當孩子很不高興或是很生氣的時候,他或者是背對着你,或者是不看你。沒有目光和眼神的交流,說得再多也無用的。
如果說你想要給孩子立規矩,一定要等孩子情緒好的時候,等他和你有開心的目光交流時,再去和孩子說這件事,這個時候孩子才能聽得進去。
甯可溫柔地說上20遍,也不要大聲訓斥1遍
家長在給孩子立規矩時,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溫柔地說20遍要比你訓斥孩子無數遍有用得多。
在孩子情緒很好時,如果你所立的規矩剛好孩子願意去執行,這個時候,這個規矩一旦建立起來,孩子就會堅持一輩子。
這是孩子内部的秩序感和你立的規矩發生了響應,變成他真心想要去做的一件事。所以,家長一定要有充足的耐心和科學方法,不要讓孩子内在的秩序感與你立的規矩相抵觸。
不要簡單以“對錯”定義孩子的行為
前段時間我弟弟的閨女來我家玩,到我家不久,小家夥就開始在廁所裡“忙活”——她一直在廁所裡刷馬桶。她的媽媽很生氣,趕緊上去制止。
我說:“别别别,我想看看她到底能刷多長時間。”結果,小家夥整整刷了十分鐘,刷得滿頭大汗。她刷馬桶的過程很細緻,刷兩下,然後蓋上蓋,按一下水。
然後再刷兩下,再蓋上蓋,按下水,動作很标準。我猜,她一定是在家裡面經常看媽媽這麼做。
但她媽媽說,她家廁所的門經常是關着的,她在家如果沒有“噓噓”是不允許進入的,但我們家是開着的,所以才會對這個這麼感興趣。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給孩子定義這個可以做,那個不可以做。可家長們有沒有想過,是你自己立的規矩可能出了錯呢?
千萬不要以成年人的行為準則來規範和約束孩子,不要把孩子的一些淘氣行為統統斥責為“犯錯誤”。學會尊重和理解孩子,不要一味地對孩子說“你做錯了”。
懂得留白,适當“示弱”
很多家長在給孩子立下規矩後,一旦孩子犯了錯或有要求提出時,孩子就會受到懲罰。有些孩子會因此和家長對峙,可能有些家長會有這樣的想法:我就要看看他能哭多少久;看他能拗到什麼時候;我就是不滿足你的要求,你能怎樣?
其實,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給孩子立下規矩後,還要懂得靈活運用。在教育的過程中要懂得适當留白,有時,你可以适當弱一下。
當孩子提出要求時,家長可以在不違背原則的前提下适當地調整規矩。比如,孩子在寫作業的時間提出想出去玩,這是可以的,但是必須與孩子協定這份作業什麼時候要做完,如果沒有遵守約定就要接受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