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毒性:LD50250mg/kg(大鼠經口);290mg/kg(小鼠經口);625mg/kg(兔經口);640mg/kg(大鼠經皮);LC501700mg/L,3小時大鼠吸入。
水生生物毒性:LC5010~40mg/L,48小時,鯉魚;LC5042mg/L(乳劑),48小時,泥鳅;LC50 10~40mg/L,3小時,水蚤,拟蚤。
其它毒性:殺蟲脒對蜜蜂無毒。
慢性毒性:殺蟲脒慢性中毒的動物可出現體重下降、血細胞壓積、血紅蛋白和紅細胞計數下降、白細胞數增加等。病理檢查可見肝髒有結節和細胞增殖竈,肝、腎、心髒、腎上腺、睾丸等髒器系數增加等。國内有人曾對從事殺蟲脒生産工人進行過連續3年的動态觀察,除發現工人常有咽喉不适、咽部充血、多痰、胸部不适等刺激症狀外,尚有頭暈、乏力、多夢、失眠等神經衰弱症候狀群,以及眼心反射異常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症狀。這些症狀有與工人作業工齡延長而增加的趨勢。停止接觸後,部分工人的症狀可以減輕或消失。
緻癌:WHO1972年報道,在慢性毒性實驗中,已發現殺蟲脒能誘發大鼠和狗的肝細胞結節性增生和膽小管增生。瑞士Sachassc博士用小鼠實驗,獲得了殺蟲脒及其代謝産物對氯鄰甲苯胺緻癌陽性結果。小鼠皮敷殺蟲脒後皮膚發生了鱗狀細胞癌、乳頭狀瘤、表皮增生等一系列病變,其發生率與殺蟲脒劑量成正相關,而且還能使内髒生癌。1987年JMPR報告中提出,在接觸殺蟲脒的工人的尿中檢出了對氯鄰甲苯胺,這些工人的膀胱癌發生率是未接觸工人的72倍。
緻突變:在殺蟲脒緻突變研究中,國内一些單位所做的DNA抑制試驗及DNA修複試驗均獲得陽性結果。這些實驗表明殺蟲脒及其代謝産物對氯鄰甲苯胺對DNA有損傷和誘變作用。
代謝和降解:進入機體的殺蟲脒較易降解,排洩較快。排洩途徑以腎髒為主,其次随糞、膽汁、乳汁排出。用H3、C14标記的殺蟲脒給犬口服後,尿中排洩85%,膽汁排洩5%,糞中排出0.6%。
殺蟲脒在土壤中分解迅速,在大田條件下,50%殺蟲脒消失的時間為20至40天。
在中性和堿性介質中,首先水解成4-氯-N-甲酰-鄰-甲苯胺。
殘留與蓄積:殺蟲脒在體内迅速代謝,并以中等速度從體内排出,無明顯積蓄作用。
一項研究表明,除桃之外,收獲前所有水果中殘留總量不超過1mg/kg。在桃中,收獲前發現有1.6mg/kg的殺蟲脒和0.2mg/kg的4-氯-2-甲基甲酰替苯胺。後者比前者的殘留時間要更持久些。
遷移轉化:殺蟲脒進入環境的主要途徑有藥物噴灑、生産廢水排放以及交通運輸、儲存等事故性排放。在環境中,殺蟲脒主要歸宿于水體和土壤。
危險特性:遇明火、高熱可燃。受熱分解,放出氮氧化物和氯化物等有毒氣體。
燃燒(分解)産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氫、氧化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