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我要!我還要!”當提到孩子,父母們都會議論起這些口頭禅。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是自私的,隻知道“要,要,要!”然而事實上,我們又有幾個能看到孩子自私背後的真實原因呢?
即使兩個看不懂時間的孩子同時看到一隻金表時,一個會說:“它是我的,我要它!”另一個孩子就會叫起來:“不,是我的!我要!”他們也許會為這隻金表打架,就算把金表毀壞了也在所不惜。孩子們總是通過這種方式相互競争,不惜毀壞他們想占有的東西。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會不斷地對周圍事物感興趣,就像饑餓的人在尋找食物,他們會尋找能滿足自己心靈的東西,不斷在環境或活動中得到心靈的營養品。孩子在周圍環境中找不到對其精神有利的“食物”,他們的饑餓于是就轉移到物品的占有上。這種情況完全可以看作是父母對孩子内心需求的忽視。
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的心理畸變取決于在愛和占有之間做出的選擇。孩子的本能就像章魚的觸角一樣伸展出去,抓住他急不可待想要的東西。這種占有欲使他牢牢地抓住東西,然後像保護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衛它們。如果孩子沒有找到他發展的精神動力,那他就會被物質徹底吸引,并渴望擁有它們。孩子的心力就這樣被轉移了。
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有時也會把注意力轉向毫無價值的東西上,隻是他們占有東西的方式不同于性格外向的孩子。他們不會跟其他孩子發生争執,而是喜歡去積累并隐藏東西,所以,他們口袋裡經常會裝有一些随意拿的糖果或者小玩具。
父母千萬不要忽視孩子的這種病态心理,不要認為這是孩子的本性。之所以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一個人的自然能量被轉移了。父母們應盡量不要讓孩子依附于某種東西之上,當孩子變得貪婪和自私之後,就很容易喪失自我,成為物質的奴隸。
如果孩子一直處于厭倦的環境中,那他會感覺失望、乖戾,這種孩子缺乏獨立、缺乏智慧、令人讨厭、甚至會産生畸形的念頭,成為反社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