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上午,在COP15大會上的一場通氣會上,鳥類學家、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楊曉君很忙。記者們關于鳥類多樣性保護的問題持續不斷,直到12點,他才結束了回答媒體連珠炮的發問,嘴唇幾乎幹裂。他對南都記者專訪的要求沒有拒絕,“但是我先要喝口水”。
作為鳥類研究的領軍人物,楊曉君研究員在通氣會上分享了雲南鳥類物種多樣性保護的曆程。據介紹,目前雲南鳥類已超1000種,占全國的三分之二左右,占全世界的9%左右。
1983年畢業于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繁殖與利用專業,1985年到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工作,楊曉君從1987開始追随楊岚先生做鳥類研究,并參與編寫《雲南鳥類志》,花20多年基本查清了雲南鳥類的物種多樣性家底。三十多年來,他一直緻力雲南鳥類的研究和保育,走遍雲南的山山水水,是愛鳥人,護鳥人,更是研究鳥兒的頂級專家。
而遇見COP15大會,綠孔雀和黑頸鶴是這位鳥類學家最想分享的保護故事。
昭通大山包黑頸鶴保護區《霧中的鶴影》COP15素材圖,攝影張捷
黑頸鶴保護:自豪!
在地球上有15種鶴,中國分布和記錄到的有9種,黑頸鶴是其中最特别的。
黑頸鶴頸部1/3羽毛均為黑色,高挑美麗,由俄國探險家尼古拉·普爾熱瓦爾斯基于1876年在青海湖發現,是最晚被鳥類學界發現、并且唯一終生生活在高原的鶴。
與黑頸鶴同行20多年,彼時年輕的楊曉君付出了無數時間和精力,如今也收獲了豐富的碩果。“我們牽頭開展的黑頸鶴保護工作,不但使黑頸鶴成為我國9種鶴類中唯一的一種種群增長的鶴類,2020年還被IUCN将其從易危等級降為近危,摘掉了‘受威脅物種’的帽子。另外通過開展‘花(海菜花)—魚(大理裂腹魚)—鳥(黑頸鶴和雁鴨類)’三類旗艦物種共生互養生态廊道修複工程,我們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我們在越冬期拍到黑頸鶴群體的照片,是近二十年在劍湖首次記錄到黑頸鶴。”楊曉君對南都記者說。
據介紹,目前每年從大若爾蓋濕地(包含四川、甘肅和青海等地)到雲南越冬的黑頸鶴近3000隻。
楊曉君研究黑頸鶴可以追溯到2001年。當時在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研究方向資助下,他帶領團隊先後在雲南大山包、納帕海和四川諾爾蓋對越冬期和繁殖期的黑頸鶴開展野外研究。鑒于當時世界範圍内對黑頸鶴的研究十分稀少,因此他的研究工作受到了緻力于挽救世界範圍内的鶴類及其栖息環境的國際鶴類基金會(ICF)的高度關注。
在ICF的資助與支持下,楊曉君研究團隊利用衛星跟蹤技術追蹤黑頸鶴的遷徙路線,是當時中國科學家首次獨立利用衛星跟蹤技術對鳥類進行研究。這次研究引發了極大的社會反響與關注,在保護研究的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以保護黑頸鶴為主的雲南大山包等保護區的知名度。
由于他和團隊的努力,黑頸鶴被國際認為已經是目前研究得最為深入的鶴類物種之一。其後他還探索成立“黑頸鶴保護網絡”,為黑頸鶴摘掉‘受威脅物種’帽子奠定了基礎。
綠孔雀。受訪者供圖(紅外線設備拍攝)。
綠孔雀保護:還需努力
“黑頸鶴”已經從易危等級降為近危,值得所有參與者感到驕傲,但是楊曉君的夢想不隻一個。他同步開展黑頸鶴和綠孔雀的研究和保護,但後者的發展态勢卻不容樂觀。
10月12日的通氣會上,楊曉君不隻三次向媒體發出請求要關注綠孔雀。他告訴南都記者,據2019—2021年度監測顯示,我國綠孔雀的野生種群數量僅約555-600隻,比20年前少了一半,瀕臨滅絕邊緣。“很多人不理解保護綠孔雀的重要性,都以為孔雀很多,不可能瀕危。”楊曉君告訴南都記者,世界上一共有三種孔雀,它們分别是剛果孔雀、藍孔雀、綠孔雀。這三種孔雀中,僅綠孔雀在中國有野外分布,是我國的原生物種。而大家在動物園或者度假山莊看到的孔雀基本是人工飼養的藍孔雀,或基因混亂的藍、綠雜交孔雀,并不是中國原生綠孔雀。
“中國原生綠孔雀很美麗”。他回憶起自己當初第一次在野外看見綠孔雀,“五彩斑斓,姿态優美。它張着翅膀滑翔,那顔色,那姿态,看完一天都覺得心裡美滋滋。”
2009年,綠孔雀正式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列為瀕危(EN)物種,最新的估計全世界大約隻有1.5~3萬隻野生綠孔雀。過去,綠孔雀的分布區非常廣泛,從中國經東南亞到馬來半島都有分布,它分為印度亞種、爪哇亞種和雲南亞種,其中印度亞種估計已經滅絕,爪哇亞種隻分布在爪哇。現如今,作為雲南的旗艦物種,綠孔雀已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
和研究保護黑頸鶴不同,随着國家國力的增強、以及綠孔雀的中國原生特性,研究和保護中國原生綠孔雀很大程度上是更屬于“中國的事”,但目前國内公衆對綠孔雀的認知還很不足,參與保護綠孔雀的力量還是不足,“光是科學研究不夠,還需要更多的政府力量、更多的社會力量尤其是年輕力量投入到保護中國原生綠孔雀的隊伍中來。”楊曉君說。
可喜的是,近年來,由于相關部門加強了保護,在楚雄州雙柏縣和玉溪新平縣依然保存了一定數量的綠孔雀種群和較大面積的綠孔雀适宜栖息地。
楊曉君告訴南都記者,他尤其擔心的是綠孔雀的基因污染,因此他在推動一個基因檢測手段,把純種綠孔雀集中起來,進行人工繁育,而随着人工繁殖技術日趨成熟,綠孔雀種群增長和恢複有了希望。
他展望未來,人工繁殖純種綠孔雀種群建立之後,可以預防萬一野外種群變化之後有儲備,還可以在沒有了綠孔雀的地區進行野放,以及把人工繁育的綠孔雀進行展出,讓公衆認識綠孔雀。
在楊曉君看來,保護綠孔雀的意義是契合中國文化傳承的,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綠孔雀被譽為高貴和聖潔之物。不管是敦煌莫高窟上的壁畫,還是明清三品文官官袍上的補子圖案,以及清代官帽上的孔雀翎,都源自于綠孔雀。
“但是你在現在的一些現代國畫上看孔雀,從顔色上一眼便能發現是藍孔雀。可以想象,一旦綠孔雀滅絕了,以往的中國文化符号也就失去了載體。”說到這裡,他不無遺憾地表示,自己來參加COP15大會,卻看到了路口的孔雀裝飾畫是藍孔雀,這更讓他覺得宣傳和保護綠孔雀任重道遠。
作為一個野外研究者,楊曉君是一個行動派,他告訴南都記者,在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等政府機構支持下開展的綠孔雀保護工作,已經取得一些成效。目前我國野生綠孔雀種群穩中有升,純種的籠養綠孔雀種群也已經探索建立了。他強調,隻要全社會一起來認識和愛護綠孔雀,綠孔雀就能像黑頸鶴或者大熊貓一樣走出瀕危困境,“但是千萬不要以為幾年就能達成,動植物的成長需要時間,我覺得這個事情需要一代人數十年的久久為功。”
鳥類學家楊曉君研究員。攝影 張仁韬
教您區分綠孔雀和藍孔雀
綠孔雀藍孔雀對比圖。受訪者提供
一看冠羽
綠孔雀的冠羽是直直向上的一簇,每根羽毛像柳葉似的。
藍孔雀的冠羽則呈扇形展開,每一根羽毛像一個小小的羽毛球拍。
二看脖頸前胸
綠孔雀:從脖頸到胸前有非常明顯的綠色銅錢狀斑紋。
藍孔雀:脖頸和前胸卻是一片藍色的絲狀羽,沒有鱗狀斑。
三看臉頰
綠孔雀:臉頰裸皮為黃色和寶藍色
藍孔雀:呈白色。
四看翅膀
綠孔雀:翅膀呈藍色或綠色。
藍孔雀:翅膀則有黑褐色花紋。
在采訪的最後,楊曉君再一次呼籲公衆千萬不要覺得孔雀随處可見,就忽略了綠孔雀的保護,請大家一定要像愛護大熊貓一樣,愛護中國原生綠孔雀。
他介紹,藍孔雀是印度的國鳥,原産地分布廣數量大,主要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斯裡蘭卡,它在世界上野外種群數量很多,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估為低危(LC)等級。
中國原生綠孔雀就命運多舛了。雖然它曾經冠絕華夏,是國家高貴的象征,但是清代以來數量極速減少,成了珍稀物種。它被IUCN列為全球性瀕危(EN)物種等級,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中被列入附錄Ⅱ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