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養生都很有講究,據說每個節氣養生是最好的,今天就為大家講講大暑、小暑的養生宜忌。看看你有那幾個違反了呢?
大小暑的養生需注意
小暑氣象特點與養生
7月7日左右為小暑天,“鬥指辛為小暑,斯時天氣已熱,尚未達淤極點,故名也”。太陽黃經為105度。天氣已經很熱,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
時至小暑,已是初伏前後,到處綠樹濃陰,很多地區的平均氣溫已接近30℃,時有熱浪襲人之感,暴雨也時常在小暑節氣光顧我國的大部分。我國南方沿海地區包括台灣地區的小暑節氣,正是台風來臨之際。
時當小暑之季,氣候炎熱,人易感心煩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養護和鍛煉時,我們應注意平心靜氣,确保心髒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
《靈樞·百病始生》曰:“喜怒不節則傷髒。”這是因為人體的情志活動與内髒有密切關系,有其一定規律。
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不同的髒腑,産生不同的病理變化。中醫養生主張一個“平”字,即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有過激之處,如喜過則傷心,心傷則心跳神蕩,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則精神失常等。
夏季又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在飲食調養上要改變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的不良習慣。飲食應以适量為宜,過饑,則攝食不足,而緻氣血不足,引起形體倦怠消瘦,正氣虛弱,抵抗力降低,繼發其他病症;過飽,會超過脾胃的消化、吸收和運化功能,導緻飲食阻滞,出現脘腹脹滿、嗳腐泛酸、厭食、吐瀉等食傷脾胃之病。
夏季飲食不潔是引起多種胃腸道疾病的元兇,如痢疾、寄生蟲等疾病,若進食腐敗變質的有毒食物,還可導緻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瀉,重者出現昏迷或死亡。
飲食偏嗜是造成營養不良的原因之一,隻有飲食調節适當,才能保證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
多食生冷寒涼,會損傷脾胃陽氣,以緻腹痛洩瀉;偏食辛溫燥熱,可使胃腸積熱,出現口渴,腹滿脹痛,便秘最終釀為痔瘡。五味對應五髒,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鹹入腎。
若長期嗜好某種食物,就會使髒腑機能偏盛偏衰,久而久之可損傷内髒而發生疾病。如偏食鹹味,會使血脈凝滞,面色無華;多食苦味,會使皮膚幹燥而毫毛脫落;多食辛味,會使筋脈拘急而爪甲枯槁;多食酸味,會使皮肉堅厚皺縮,口唇幹薄而掀起;多食甘味的食物,則會骨骼疼痛、頭發易脫落。
節氣養生:立秋與養生
8月7日是廿四節氣的“立秋”。它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從每年8月7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35°時開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從季節意義上來說,立秋也就是說這一天起秋天開始了。
氣候特點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候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我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别,但此時大部分仍是未進入秋天氣候,況且今年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後第3日。尤其是我們南方此節氣内還是夏暑之時,同時由于台風雨季節漸去了,氣溫更酷熱,因而祖國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
副标題#e#
立秋的養生
中醫認為立秋的養生要訣是,護陽養心防暑濕。夏日和長夏時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季節,天氣火熱而生機旺盛,即人體新陳代謝處于最旺盛之時。
現代生活常見的是用空調冷飲來消暑,而過分依賴空調冷飲則會傷害體内的陽氣。中醫常說“春夏養陽”,也就是說即使在赤日炎炎之時仍要注意保護體内的陽氣,具體來說要注意攝入适當的補養之物,同時可多進搭配适當的湯水和粥品,這不但能清涼解暑、生津止渴,還能補養身體。
此外,還要保證睡眠時間,有條件的都要午睡。夏養心的“心”并非完全現代醫學裡“心髒”的概念,而是包括心髒在内“主神”的整個神經系統甚至精神心理因素,因為氣溫過高則容易使人精神緊張,心理、情緒波動起伏,加上高溫使機體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出現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等情況,所以這養心也是防止情緒起伏,甚至預防疾病發生的好辦法。
“春夏防暑濕、秋冬防肺燥”,這是廣東民間總結出本土地域特點的四季養生要素,涉水淋雨會造成水濕之邪氣入侵人體;多食甘膩之品會造成水濕内停機體之患。因而防“暑濕”的“濕”是既要防外水濕之邪氣,亦要防水濕内停之患。
養生飲食上這節氣宜多食粥品,尤其是豆類的湯,因豆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可有效補充體内的蛋白質不足,滿足機體代謝,更主要的是它不含膽固醇,沒有吃肉制品的後顧之憂,且還可降低人體的膽固醇。
此外豆類多具有健脾利濕的功能,正合此節氣之用。宜食的豆類粥品有紅豆、綠豆、眉豆粥,赤小豆粥、扁豆粥等。還有一些如小麥粥、黑米粥、蓮子粥等都是對此節氣養生十分有益的。
在湯品上解暑養陰的有冬瓜銀耳煲去皮老雞,健脾利濕的粟米煲豬骨,去積通便的白皮白心番薯煲大芥菜,消暑生津的海蟄馬蹄煲排骨,墜火下氣的冬瓜幹、竹芋幹、粉葛幹煲雞腳鲫魚,健脾補益的清補涼煲豬。
總結:果然,節氣有這麼多講究,看了以後是不是覺得學到一招呢!一定要注意哪些适宜,哪些禁忌哦!(文章原載于《養生保健指南》,刊期:2012.07,作者:溫如玉,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作文庫知識百科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将在第一時間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