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已過,天氣逐漸轉冷。此時疾病多發,養生護體尤其重要。以下就為你介紹深秋季節,最全面的保健養生技巧,讓你健康渡過這個深秋季節。
飲食:
以滋陰潤燥型食品為主
清遠市人民醫院的營養師郭大海建議,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平衡飲食五味基礎上應以滋陰潤燥為宜。少吃辛辣刺激、熏烤等類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銀耳、蘿蔔、番茄、蓮藕、牛奶、百合、沙參等有滋陰潤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注意增加雞、鴨、牛肉、豬肝、魚、蝦、大棗、山藥等以增強體質;少食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蔥、蒜類,因過食辛辣會傷人體陰精。同時,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濕度,注意補充水分,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應多吃些紅棗、蓮子、山藥、雞、鴨、魚、肉等保暖養胃食品。
此外,精神調養不容忽視,由于氣候漸冷,日照減少,風起葉落,一些人時常産生惆怅之感,容易出現情緒不穩或傷感的憂郁心情。因此應該保持良好的心态,因勢利導,宣洩積郁之情,培養樂觀豁達之心。
保健:
熱水泡腳驅寒健腦
寒露後,天氣漸涼,甚至會氣溫突降,寒潮來臨,最容易引發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心腦血管疾病也特别容易在這個時期發作或加重。所以這個節氣中,養生重點除仍需要預防燥邪損傷外,還必須防止寒邪傷人。此時足部的保健尤為關鍵,寒露節氣一過,就應注重足部保暖。
清遠市中醫院的養生專家稱,人的足部距離心髒最遠,又直接與地面接觸,因此散熱較快,最易受到寒邪侵襲。尤其是許多體質虛弱的人,腳經常是冰涼的,這就是因為血液從心髒出來到腳部循環減速造成的,因而有“寒從腳起”之說。
“熱水洗腳,勝吃補藥。”暖足的最簡單實用的方法就是熱水泡腳。中醫認為,足部是足三陰經、足三陽經的起止點,與全身所有髒腑經絡均有密切關系,用熱水泡腳,可以起到調整髒腑功能、驅散寒氣,溫暖全身;促進周身血液循環,及時消除疲勞的作用。早上運動後用熱水洗足可以健腦強身;夜晚就寝以前用熱水泡足可改善睡眠,有助于提高睡眠質量;用熱水泡腳足還有利于治療腳癬。因此,熱水泡腳一直是中醫裡推崇的養生之道。
其具體做法是,先用臉盆準備半盆熱水,旁邊再準備一個熱水瓶,雙足入盆浸泡,水溫宜高一些,但必須忍受得了,以不燙傷為原則。每次濯足最好在20分鐘以上,水溫低了就從熱水瓶中倒入一些熱水,使水溫始終保持熱燙。泡腳水的溫度要控制在42℃左右,水量以沒過腳踝部為好。
泡腳時間不宜過長,以30分鐘左右為宜,其間加入熱水2~4次。在泡腳過程中,人體血液循環加快,心率加快,如時間過長,易增加心髒負擔。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應格外注意,如果有胸悶、頭暈的感覺,應暫時停止泡腳,馬上躺在床上休息。晚飯後1個小時才可泡腳。因為飯後人體内大部分血液都流向消化道,如果立即用熱水泡腳,日久會影響消化吸收。
護足:
睡覺保暖防腳抽筋
寒露的到來,預示着大範圍的降雪降雨降溫天氣的到來。在南方,細心的市民會發現,這種深秋季節經常出現腳抽筋的現象,中醫專家稱,這可能是腳病的症狀,而雙腳感到不适,可能是疾病的信号。據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的調查顯示,我國每兩個人中就有一人患腳病,成年人患病比例更高達75%。就腳病問題,清遠市中醫院養生專家及相關保健網站均提醒市民要注意入秋護腳。
腳掌疼。走路、站立或按壓時,拇指關節和腳掌疼痛,但沒有紅腫,這可能是足底肌群損傷。可以每晚用熱水泡腳;腳掌疼的同時,第三或第四腳趾也出現疼痛,可能是長期穿高跟鞋的原因。建議穿高跟鞋的女士最好選寬頭、厚鞋底的鞋,且适當換穿平底鞋;如是沒有原因的腳掌疼痛,并有口渴、尿頻、容易餓、體重減輕等症狀時,則可能是否患有糖尿病了。
腳趾甲厚重、發黃。這種情況通常由黴菌感染引起,人們毫無知覺,但這種感染很快會波及全部腳趾甲,導緻其發出難聞的味道,顔色變深。專家提醒如果是指甲松脆,說明是腳氣感染,但如果隻是指甲厚,可能是腳趾受損。
兩腳麻。健康人手腳麻木,多是雙腳長時間處于一種姿勢導緻,這種症狀會自己消失,但如果持續時間較長,或反複發作,時輕時重,就可能是疾病引起的病理性麻木,如血栓性脈管炎等,應該重視。
腳腫。除了一般性的久站、久坐或下蹲引起的腳腫外,女性經期、孕期出現的浮腫外均會出現這種情況。但如果兩腳不明原因的腫脹,可能是心髒病、内分泌等疾病的信号。
腳抽筋。睡覺時總是腳抽筋,應該增加鈣、鉀和鎂的攝入。腳抽筋時,可以按摩疼痛部位,也可以冷敷。為了避免抽筋,睡覺前可伸伸腳,然後喝杯熱牛奶。但有時候可能是入秋後晚間天氣轉涼,市民踢被子,讓腳某部分受涼,而突然的翻身動作用力過度,也可能引起受涼腳部分抽筋,這時候需要注意腳的保暖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經常艾灸足三裡穴和湧泉穴等,對下肢乃至周身的防寒保暖均有好處。
護肺:
充分利用唾液作用
寒露過後的深秋季節還得注意防燥,也就是說要使肺氣旺而不受外邪之侵,這是秋季非藥物性養生的基本方法。由此,清遠市中醫院的養生專家向市民提供了多種簡單的方法。
上下颚運動
每天晨起和臨睡前,有如咀嚼口香糖一樣(張大口)作上下颚運動100次。然後閉嘴,舌抵上颚鼓漱100次,使津液滿口,徐徐咽下,反複36回。
壓揉承漿穴
承漿穴在唇下凹處,以食指用力壓揉,可感覺口腔内會湧出分泌液。若糖尿病患者在想喝水之時,用力壓揉此處10餘次,口渴即可消失,不必反複飲水。這種分泌液不僅可以預防秋燥,而且含有可延緩衰老的腮腺素,同時可使老人面色紅潤。
擊敲法
肺與大腸相表裡,由于秋燥易導緻大腸蠕動變慢,形成季節性便秘。專家建議用這種方法試試,眼睛的正下方頰骨處,是大腸經絡貫通處,隻要有規律地刺激眼眶正下方或顴骨四周,就可使腸功能恢複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