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部分地區有祭社習俗,即慶祝土地公生日;北方則有吃豬頭肉、理發(剪“龍頭”)的習俗。根據民間傳說,此為主管雲雨的龍王擡頭之日,意味着在此之後雨水會漸多;民間亦有“二月二,龍擡頭”的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複蘇,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将開始。
龍擡頭(農曆二月二),又稱“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俗話說:“二月二,龍擡頭,大家小戶使耕牛。”此時,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将始,正是運糞備耕之際。傳說此節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禦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于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這便是龍頭節的曆史傳說。
恭祭華胥氏過“龍頭節”,充滿了崇拜龍的思想觀念,以為龍治水行雨,決定莊稼豐歉 ,萬萬得罪不可得罪。舊時這天早晨,人們要敬奉碾子,傳說碾子是青龍的化身。有的還把磙子支起來,表示“龍擡頭”。大人小孩多在這天剃頭理發,意思是剃“龍頭”,以顯尊貴、圖吉利。婦女忌做針線怕“紮瞎了龍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車,怕“砸斷了龍腰、龍尾。”
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二月初二龍擡頭。明人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擡頭、煎元旦祭餘餅,熏床炕,曰,熏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俗話說“龍不擡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春雨貴如油”,人們祈望龍擡頭興雲作雨,滋潤萬物。同時,二月二正是驚蟄前後,百蟲蠢動,疫病易生,人們還祈望龍擡頭出來鎮住毒蟲。清潘龍陛《帝京歲時記勝》:“二日為龍擡頭日,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都人用棗糕、麥米等油煎為食,曰薰蟲。”《掌故大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