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孤獨症(infantile autism)是發生在兒童早期的以同外界接觸(包括父母)障礙為其特征的發育性障礙。主要表現是社會交往、語言動作行為、注意力和感知等多種心理功能發育偏離或發育遲緩。
[病因]至今不明,國外不少學者從家庭特征、社會心理、生理解剖、生物化學、遺傳等諸方面進行了廣泛研究,但均無肯定結果。
(一)社會心理因素 認為家庭因素對發病有一定作用,這種病人的父母都是聰明人,享受高等教育者多,性格多内向。他們常有強迫性個性特征,對養育兒童過于緊張,缺乏溫暖,從而招至本症的發生。但此說尚無足夠證據。
(二)生物學因素 本症兒童發生癫痫者較多(10%一15%),腦電圖異常者亦較多。氣腦研究發現,孤獨症兒童左額角擴大者較多,提示中颞葉病變的存在,但其意義尚未肯定。
(三)生化因素 生化研究發現,該症患兒多巴胺、5-羟色胺有增高,但缺乏特異性。
(四)遺傳因素 有研究發現,患兒家中孤獨症患者較一般家庭中多。有人證實,單卵孿生子的同病率高于雙卵孿生子,說明部分患兒有遺傳傾向,但也有同病率均較低的報告,因此遺傳學根據也不充分。
目前較多學者假定,自卵受精起至胎兒出生前或出生,在這一發育過程中的某一環節上可能出現了某種病損。但其性質不清。
[臨床表現]本症并不少見,在10000名兒童中德國有2例,加拿大8一10例,日本13—16例,美國4—5例,我國報告不多,這與對該症的認識不足有關。
本症起病早,出生時即可起病,不能與人建立聯系。但多在2-3歲時發病。男孩多于女孩(3~4:1)。
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表現。
(一)人際交往障礙 患兒與人缺乏交往,缺乏感情上的聯系,與親人不親,不做社會交往性微笑,對親人和陌生人不加區分。
這種小兒在嬰兒期即可表現出極端的孤獨、對父母無親昵依戀之情,從不纏繞父母。在與人的交往中缺乏與人眼的對視,不能用眼神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情,更不能體會别人的感情。實驗證實,患兒能認識各種物體,但不能意識到人的情緒(如快樂、悲傷、驚恐等)。
孤獨症患兒不能與周圍人建立情感聯系,很少與其它孩子們遊戲。到青春期後與父母的關系可能有所改善,但仍不善交際,對他人的興趣和感情缺乏反應。
(二)語言障礙 起病後一般語言逐漸減少,以至完全緘默。由于“内部語言”缺陷,對手勢及社交中的一般慣用語(如分别時的“再見”)常不會用且不理解。幾乎所有患兒對語言理解低下,不能理解及運用面部表情、軀體動作、姿勢及音調與他人交往。患兒常出現一些異常言語,如刻闆、重複、模仿和代名詞錯用等。他們不僅缺乏抽象要領且思維過程趨向強迫性、局限性和貧乏性,因而缺乏幻想和想象力。
(三)感覺調節和動作障礙 患兒有各種感覺調節障礙,具體表現是對外界刺激缺乏反應或反應過強。對大人的吩咐和問話置之不理,似“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為提高對感覺刺激的感受性和敏感性,患兒常作出磨擦、耳前輕彈或猛擊、磨牙、抓刮或折打等動作。為尋求前庭刺激,常搖晃或擺動身體,或轉動頭部。與此相反,有的出現感覺過敏,例如對某些聲音表現出焦慮不安。在同一患兒,對感覺可表現出麻木和過敏。
患兒大都活動過度,常以跑代走或用腳尖走路,不動時常過分伸展頸部和背部,或作出某些怪異姿勢。
患兒行為具有儀式性和強迫性,常固執地堅持用同一格式做某種活動,反對任何變動。行對環境保持不變的強烈願望。對某些有生命的和非生命性的(如某些小物體)的東西有特殊的依戀,整天玩弄不離手,如将其拿開則表示強烈反對或出現嚴重的焦慮反應。
除以上主要表現外,多數患兒尚有不同程度的智能低下,部分患兒有癫痫發作。個别患兒可有島狀早熟或特異功能。即所謂“白癡學者”。
[診斷]以下診斷标準可供參考。
(一)通常在3歲前發病。
(二)人際交往障礙需具備以下項目中的二條:
1.不能用注視、表情、姿勢或手勢進行交往。
2.不能同其他孩子建立夥伴關系。
3.遇到挫折時不會尋求支持或安慰。當别人遇到挫折時,也不會主動給别人以支持或安慰。
4.對集體的歡樂不能産生共鳴。
(三)語言障礙需具備以下項目中的二條:
1.言語發育遲緩或不發育,例如不會呀呀學語,可有以手勢或其它形式代替言語交流的傾向。
2.如有某些言語功能,也缺乏主動的或持續的言語交流。
3.刻闆重複地使用某些詞語,别出心裁的使用某些語詞。
(四)興趣和活動異常需具備以下項目中的一條:
1.興趣刻闆、狹窄。
2.對某種東西特别依戀。
3.強迫性地進行某種特殊的儀式性行為。
4.到闆重複的動作和姿勢。
5.對某些東西(如玩具)的非主要特性部分特别感興趣(如它的氣味、表面感覺、它們産生的噪音等)。
6.對個人生活環境不願或拒絕作出任何變動。
(五)排除嬰兒癡呆及兒童精神分裂症。
為對嬰兒孤獨症進行篩選可用克氏行為量表(表24—1)。
表24-1 克氏行為量表
填寫人: 與兒童的關系:
表中列出的14項兒童行為,請您詳細閱讀後,根據您的孩子最近一個月内的情況在題目右邊的空格内打鈎(用√表示),請不要漏掉任何一題。
行為表現 從不 偶而 經常
1.不易與别人混在一起玩
2.聽而不聞,好像聾子
3.教他學什麼,他強烈反對,如拒絕模仿,說話或做動作
4.不顧危險
5.不能接受日常習慣的變化
6.以手勢表達需要
7.莫名其妙的笑
8.不喜歡被人擁抱
9.不停地動、坐不住、活動量過大
l0.不望對方的臉,避免視線的接觸
11.過度偏愛某些物品
12.喜歡旋轉的東西
13.反複又反複做些怪異的動作或玩耍
14.對周圍漠不關心
(注:醫生根據表中打“√”的情況算出總分:“從不”為“0”分,“偶而”為“l”分,“經常”為“2”分,如各項相加總分≥14分可考慮嬰兒孤獨症的可能性)。
[治療]主要采取特殊教育和行為療法。
(一)減輕家庭的苦惱,增強父母的信心是開始治療本病的基礎。為使家長配合治療,必須使家長了解本病的性質,要勸說父母面對現實,消除内心的不安,後悔及絕望等情緒,從而創立一個輕松的家庭環境。一個氣氛愉快、融洽的家庭對患兒病情的好轉有積極作用。如有可能,在學前和學齡階段可在特殊學校進行訓練和治療。
(二)特殊教育為促進小兒的正常發育,發展更為廣泛的學習能力,減輕刻闆、固定的行為,去除非待異性的适應不良行為,可在控制的環境教學中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特殊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特殊教育所使用的技術方法,如形象實物教學、手勢、姿勢,交往交談、遊戲、感情給予、音樂、體療、美工等,要适合患兒的認知障礙水平,即教育的個别化。
為促進孤獨症患兒語言的發展及對新事物的學習,某些學者根據患兒存在的問題及需要,提出了以下(表24—2)教育策略。
表24-2 孤獨症患兒的教育策略
促進語言的策略分析
需要 孤獨症小兒的問題 教育策略
1. 語言基本能力 缺乏能力 直接教合乎能力的語言
其他溝通方法 促進社會性發展
不理人不會主動
2. 交 談 缺乏反應 有計劃的互動3. 社交性語言溝通 不會把已有的語言 教适當的語言 表達出來 增強适當的語言 強調語言的實用性教育促進學習新事物策略分析 缺乏主動學習 結構性的學習情境1. 注意線索 細分學習步驟 過度選擇性注意力 避免不必要的提示 其他偏差行為幹擾 清除幹擾行為 強調自然環境實用性的教材2. “概化”的能力 能力缺陷 避免僵化的教學情境 有計劃的“概化”教案 有計劃的教案3. 理解 記憶而不了解 評估學習結果 教材難易恰當4. 忍受挫折再嘗試 遇挫折就生氣或放棄 增加挫折承受力
患兒學習語言的能力很差,要據其水平教他能力範圍内的語言。如口語能力缺乏,可教他用手勢、姿勢等法表示;對社交性語言溝通有困難者,除教他适當語言外,還要對語言進行強化。方法是:當患兒表達出合乎情境的語言時,用操縱性條件處理法将其強化。由于患兒缺乏主動學習态度,對事物有過分選擇傾向,加上偏異行為的幹擾,常使患兒不能專注于教材所提供的内容上。為此,要分清學習步驟,不能急于求成,即提供一個結構性的學習情境,使之有計劃地分步驟地去學習。學習時要避免不必要的提示,消除幹擾行為。遊戲在教育中有重要作用,因為遊戲是最适合兒童心理特點的一種活動形式,其可反映患兒的内心世界,醫生可通過細緻的觀察對患兒病情進行了解。遊戲可發洩壓抑着的情緒,起到心理上的疏導作用,因此又有治療作用。另外,遊戲可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如遵守紀律、團結友愛等),改變行為的雜亂沖動和不合群現象。
為使孤獨症患兒與周圍人建立起情感聯系,可做“娃娃”’遊戲,媽媽把“娃娃”抱在懷中,拍拍、親親。對“娃娃”講話,患兒模仿大人的姿态,也做同樣動作。患兒在交往中常回避眼對眼的凝視,故大人要對小兒說:“娃娃好看,望着娃娃的臉”。通過“娃娃”遊戲可使患兒對“娃娃”發生興趣,并将感情轉移到父母身上。與年齡相仿的孩子一同遊戲,可增進社會交往,建立合适的行為。經驗證明,患兒在遊戲中某一行為的改善将可引起連鎖反應,從而使其他行為也得到進步。
(三)行為療法 主要用操縱性條件處理法,即患兒出現一個好的行為時給以獎勵,以使該行為得到強化。對那些無意義、不合适的動作行為給以“懲罰”,使之消退。獎勵的形式多種多樣,據情可給糖果、玩具、衣服、去動物園等。父母對孩子的愛稱、愛撫和親吻同樣可作為獎勵而起到強化作用。“懲罰”不是體罰,是撤消原來的許諾,有時對孩子的某些不合适動作加以漠視、置之不理,或把他們的注意轉移到其它事物上,也可起到行為的消退作用。以下舉例說明:孤獨症患兒經常以尖叫表示需要,愛做刻闆的搖擺動作,對蕩秋千很感興趣,家長可令其舉手而不得尖叫方許蕩秋千(強化),經過多次訓練後,他們便學會用自覺的舉手動作來表達自己的要求(此為手勢語言訓練)。利用患兒模仿語言的特點可進行語言的強化訓練。如拿一隻蘋果讓患兒看(青的或紅的)、聞(香)、摸(圓形),以加深對蘋果的認識,然後要患兒跟着大人說“蘋果”二字,當患兒發出“蘋果”或近似的音調時,就給他吃(甜)以便強化。
不斷的進行強化是該行為療法成敗的主要關鍵。行為療法已在特殊教育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四)藥物治療可試用以下藥物。
1.氟哌啶醇 此藥對減少活動過度、刻闆動作、易激動、煩躁不安、情緒不穩,改進孤獨和學習能力有較好效果。因對藥物的敏感性不同,其劑量大小因人而異,但多數患兒一般用小劑量:每日l-2mg。
2,芬氟拉明 療效尚未确定,需慎用。
3.Naltrexone 可增加言語,減少孤獨和刻闆、重複動作。劑量:0.5-2mg/kg·d,副作用僅為輕度嗜睡。對心電圖及肝功能無不良影響。
[預後]本病預後不好。對患兒的長期随訪有人發現,至成年時約2/3患者仍處在嚴重殘疾中,僅個别患者可從事某些社會生活和工作。
如孤獨症患兒智商較高(IQ》70),5—7歲時能用交往性語言者,預後最好。如開始智商在50或60以下,交往性語言至5歲時尚未發育者,預後差,有可能導緻終身殘疾。反之可有50%的機會至成年時有良好的社會适應,但隻有1%或2%能變為“正常人”。
約1/5孤獨症患兒至青春期時出現癫痫發作,在重度智力低下者更為多見。癫痫發作可使預後更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