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家有“說謊精”您該怎麼辦
第二章:面對孩子說謊 媽媽們的措施
第三章:永遠不對孩子說
家長們很困惑。小小的孩子怎麼就喜歡撒謊了呢?小寶寶們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常常采取一些撒謊的手段。那麼,如何糾正孩子撒謊呢?媽媽們克服孩子撒謊的措施是什麼呢?下面就來和小編一起盤點改正孩子撒謊措施。
家有“說謊精”您該怎麼辦
指導專家:盧正華(北京正華健心咨詢有限公司首席咨詢師)
幾乎每個中國父母都對自己的孩子說過這樣的話:“好孩子是不說謊的,你要做個誠實的孩子。”于是,當很多父母發現孩子确有撒謊行為,甚至對大人的指認拒不承認時,便立刻想起了“一歲看大,三歲看老”的古洲,心中頓時充滿了焦慮和擔心。其實,孩子撒謊,背後常有着深刻的心理因素,如果看不到這些背後的原因,家長就容易陷入“越管孩子越撒謊”的怪圈之中,疲憊不堪。
案例1:1歲半的孩子怎麼就成了“說謊精”
譚華的兒子聰聰剛1歲半,生性活潑乖巧。最近,譚華正在對他進行如廁訓練,反複告訴他“如果你想噓噓了,一定要先告訴大人”。一開始,聰聰做得很好。可最近,聰聰頻繁出現尿褲子的情況。譚華為了鞏固訓練成果,每次都舉着聰聰尿得濕漉漉的褲子問他:“這是誰尿濕的?是聰聰尿的吧?”一開始,孩子還老實承認,可是幾次之後,聰聰開始矢口否認尿褲子的事情,甚至把責任推到了家裡的小狗身上。譚華哭笑不得,卻又無計可旋。這麼小的孩子怎麼就學會撒謊了呢?
心理醫生分析
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學會控制排尿、排便是件技術活兒,能否掌握這項技術和孩子肛門括約肌能力的發展有直接關系。如果如廁訓練過早、過嚴,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和恐懼。為了逃避這種壓力和恐懼,孩子就會想其他辦法來保護自己。對剛1歲半的聰聰來說,他的肛門括約肌還沒有發展到能控制大小便的程度,但是他又不得不服從大人的訓練。當訓練失敗後,大人對失敗的強調讓聰聰很有挫折感,于是就用撒謊來逃避。
畢竟,沒有一個健康的孩子長大之後還不能控制大小便,因此,譚華在這個問題上應該順其自然,理解1歲半孩子所面對的壓力。
案例2:為了多看喜羊羊,孩子總是撒謊
晶晶非常愛看喜羊羊和灰太郎的動畫片,為了滿足她的願望,媽媽美珍特地買了一套光盤,規定好每天隻能看一次。但最近美珍發現,每天晚上晶晶都要求看動畫片,并謊稱白天沒有看過光盤。據美珍了解,其實白天晶晶已經看過光盤了。在家照顧晶晶的姥姥還說,白天晶晶也總是想盡辦法多看光盤,當遭到拒絕時,晶晶就大哭大鬧,甚至大聲反駁說:“我看的是明天的喜羊羊,今天的喜羊羊我還沒看呢!”弄得姥姥哭笑不得。美珍很擔心,長期以往會不會助長晶晶撒謊的習慣。
心理醫生分析
對總是精力充沛的小朋友來說,探索是他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是孩子的天性。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孩子會不斷地探索不同的辦法,案例中的晶晶就是如此。孩子想在一天之内多看幾次喜羊羊,但是家長不允許,她就會想不同的辦法來達到目的,否認已經看過光盤是孩子最容易想到的辦法。此時,大人越阻止,越會激發晶昌的逆反心理。如果指責孩子撒謊,孩子就會繼續探索更高的撒謊技巧以求下次能瞞過大人;如果指責孩子耍賴,孩子下次就會更巧妙地抵賴。
如果晶晶下次依然否認自己當天看過喜羊羊,要求再看一遍,媽媽或姥姥可以直接引導她去做别的事情。如果孩子反複糾纏甚至哭鬧,大人可以靜靜地看着她哭鬧,等其哭鬧完後安撫好孩子,然後再建議她去做别的事情。同時,在生活中要注意積極培養孩子的其他興趣,使孩子的注意力不再隻集中在看光盤這一件事上。
心理醫生支招:
面對孩子撒謊,家長往往如臨大敵,惟恐孩子以後長成一個滿口謊言的人。其實,大人一定要接納一件事:沒有一個孩子是從未撒過謊的。大部分時候,孩子撒謊并不是惡意的欺騙,而是為了解決自己的需求想出的辦法。作為家長,看到孩子撒謊時應該首先思考孩子遇到了什麼困難,需要大人怎樣去幫助,而不是驚慌失措,貿然地将“道德品質不好”的大帽子扣到孩子頭上。隻要理解了孩子撒謊背後的真正需求,正确引導、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孩子就不再需要通過撒謊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了。
面對孩子說謊 媽媽們的措施
首先,要增強他們的自我意識。
幫助和啟發他們重新認識自己的所作所為,以及哪些地方誇大或歪曲了事實真相。當孩子講述真實情況時,要對他們坦誠的态度予以贊同和肯定。引導他們自己認識說謊是可恥的。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對孩子經常進行道德教育。
如對誠實的贊許;對謊言的否定,告誡孩子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和信任其基礎就是誠實。對孩子的初次說謊不能掉以輕心,盡量防止暴怒和對他們輕易地加以否定,同時要抓住這個剛剛說謊的苗頭,使之不再發展。
第三,成人要起榜樣作用。
要言傳身教地教育孩子,認識到任何形式的不誠實都是不道德的。讓孩子深深記住,說謊是不光彩的事。
第四,正确運用獎懲手段。
讓孩子認識到謊言總會識破,說謊隻有會受到更嚴厲的懲罰。而誠實是美德,是高尚的品質,同時誠實也會減輕對過失的懲罰程度。
第五,家庭應該民主
家庭氣氛應該民主,使得孩子對父母既尊重又相信,不因害怕父母而編造謊話。
永遠不對孩子說
孩子們總會制造出一些突發場面,令你一時亂了方寸,口不擇言。正是這些微乎其微的交流,使你的生活越來越被孩子控制。比如下面的一些場景,你遇到過嗎?
不相信孩子
姥姥看到客廳裡撒了一地的餅幹,雖然微笑着卻用不可置疑的口氣同:“丁丁,是你扔的吧?”丁丁趕緊解釋:“不是,我打開包裝時,它自己蹦出來的。”姥姥堅持:“淨瞎說,它怎麼會蹦出來,肯定是你撒的。”丁丁開始激烈地辯解,嗓門也提高了:“根本就不是,真的不是。”一場祖孫大戰在即。
症結:成人很容易用自己的慣性思維來判斷孩子的做法。在他們眼裡,孩子就是會制造一些小麻煩來讓大人收拾。此時大人即使并未發火,也習慣用不信任的口氣質疑孩子.仿佛孩子天生就是一個撒謊專家似的。
解決:媽媽走過來沒有再問原因,看似無心地說道:“誰能來幫助媽媽把地面打掃幹淨呀?”丁丁還在生氣,自然不願意。媽媽拿起一本書:“我要講笑話喽,誰願意聽?”丁丁趕緊舉起手:“我聽我聽。”媽媽提條件:“好啊,表現好自然可以聽到。”丁丁趕緊就去拿掃帚了。
重點:相信孩子,不要急于否定懷疑。一把掃帚與一場戰争,究竟哪個才是你最希望看到的結果?告訴孩子怎麼去做就好了,不要糾結于東西是如何掉在地上的,那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給孩子貼标簽
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果果家的飯做好了,奶奶讓他和小朋友說再見,他卻說什麼也不肯,開始是要求再玩幾分鐘,後來索性沖奶奶大喊大叫起來:“我不回,别的小朋友不回我就不回。”奶奶一邊訓斥一邊抱怨:“這個孩子就是這麼不聽話。”這樣說其實有點兒向周圍人解釋的意思,孩子讓她沒面子,都是孩子不好。結果她家的孩子真的是永遠都不聽話。
症結:成人在要求孩子聽話時,卻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很輕易地将“不聽話”的标簽貼在孩子身上。批判時,不僅不在意孩子聽到是什麼心情,還刻意讓孩子聽到,仿佛這樣說就能讓孩子羞慚并主動聽從命令似的。
解決:飯早幾分鐘還是晚幾分鐘吃并不是最主要的。我們想讓孩子回家,隻要跟他說:回去得太晚,飯菜就涼了,再說大家都在等着你一個人呢。孩子不願意回,可以等他幾分鐘,但到了說好的時間就一定不要給他留餘地,扭頭就走。最怕成人一邊喊着孩子畫家,自己卻腳下動也不動。孩子很機敏的.能看得出你的真心假意。
重點:家長總是戴着有色眼鏡看孩子,覺得孩子處處和自己作對。當你給孩子貼上“不聽話”的标簽時,孩子往往會順着成人的潛意識,真的照那個方向長大。
向孩子妥協
明明在外面玩跳繩時,丫丫過來了,想借明明的跳繩玩一會兒。明明不肯,于是丫丫求助明明媽媽。明明媽媽說,那是明明自己的東西,你去問他的意見。丫丫又轉頭向明明請求,可明明還是不肯。丫丫開始向自己的媽媽發脾氣。丫丫媽媽于是趕緊替丫丫出頭:“明明,你就讓丫丫玩一會兒,要不然她不幹。”
症結:因為怕孩子哭鬧,就輕易滿足孩子的任何無理要求,即使在與同齡小朋友相處時,也不知道讓孩子們自己去解決這些矛盾,讓他們在索取與拒絕中學會與人交往的規則與技巧,數次地妥協甚至助長孩子的霸道氣焰,那麼孩子将更加以此要挾父母。
解決:告訴孩子,那是别人的東西。如果别人願意與你分享,你就可以得到,如果别人拒絕,也不應該生氣。你可以拿出自己的玩具來與他交換,或者他會願意滿足你的願望。這才是正确的交往之道。
重點:家長總是照顧自己孩子的情緒,卻沒有告訴孩子哪些是可以做,哪些是不能做的。這個世界并不永遠都圍着你一個人轉,父母可以妥協,無關的人卻未必會容忍。
在這些小矛盾出現時,父母們真的會口不擇言,因為急于發洩,急于辯解,急于安撫,卻意識不到孩子會在這些小事上吸收到關于情緒、評價、交往等等成長中的負面影響。家長隻需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究竟要教會孩子的是什麼,究竟要讓孩子得到什麼,你就會知道什麼是可以對孩子說的,什麼是永遠都不能對孩子說的。
總結:教育孩子是一件勞神又費心的事,因此家長們要學會科學的培育寶寶。一些話一定不要對孩子們說,一些事一定不要當着孩子的面做。那麼,以上小編為您盤點的趕緊來補習下吧。(文章原載于《健康世界》、《北京青年報》,刊号:2012年3月号、2012年2月2日,作者:章小溪、南豔燕,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作文庫知識百科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将在第一時間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