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在古代作為與天花、驚風、疳積并稱的兒科四大證之一,其以發熱、咳嗽、流涕、眼結膜充血、口腔粘膜有紅暈的灰白小點,嚴重危害小兒的身體健康。麻疹的病因及治療方法是什麼呢?随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我國曆代醫家均對麻疹的診治和預防進行精勤鑽研探索。早在北宋時期,被譽為“兒科之聖”的錢乙就在其着作中詳細記載了本病的症狀和療法,并認識到其有傳染性的特點;李時珍則在《本草綱目》中首載用乳汁調服煅制後的新生兒臍帶來預防麻疹的方法;清代名醫謝玉瓊還觀察到麻疹病程中可并發肺炎等。
麻疹的典型表現為初似感冒,有發燒、咳嗽、鼻塞、噴嚏,所不同的是流涕、流淚較多,還有眼紅、眼腫、怕光,發燒3~5天後全身從上到下遍布暗紅色斑丘疹;特征性表現是口腔有麻疹黏膜斑,再過3~5天,燒退疹消,皮膚出現細細的脫屑和遺留淺褐色色素沉着,1~2周後消失。
祖國醫學在治療麻疹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經典的論述有三:一曰“麻不厭透”,即麻疹初期貴在宣表透發,疹不透則燒不退,常選宣毒發表湯,也可用香菜擦身來幫助出疹;二曰“麻為陽毒”,指麻疹極期重在清熱解毒,毒不清則恐生肺炎、喉炎、腦炎等并發症,常選清解透表湯;三曰“麻喜清涼”,謂麻疹恢複期宜養陰益氣,因為元氣大傷,氣陰不補則體質難以恢複,常選沙參麥冬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