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本來成績名列前茅的高中女孩,到了高三時忽然狀态變差、成績急劇下滑,後來甚至出現失眠、胃疼、耳鳴、神情恍惚等症狀。家長和老師都非常焦急,把中西醫看了個遍,卻一點都沒解決問題。無奈之下,一家人來到心理門診尋求幫助。
咨詢師通過與孩子的家長談話發現,這是一個非常缺乏生活能力的孩子,生活瑣事全部由家長包辦代替。母親無微不至,恨不得盛好飯以後送到孩子手上;而父親的嚴厲隻針對學習成績。孩子認為能給父母的交待就是考上一流大學。
一次考試成為事情的導火索。高三複習過程中,女孩發現有些學過的知識想不起來,這個心理暗示讓她覺得很緊張,導緻第一次考試沒有考好。考試失敗把她生活中缺乏自理能力的挫敗感一下子調動起來:不會做飯、不會買衣服、不會乘公車……除了念書考試什麼都不會,現在連考試都不會了,由此引發出強烈的自我否定。
咨詢一方面澄清了女孩的軀體症狀是心因性的;另一方面使女孩敢于面對自己内心排斥、甚至怨恨父母的情緒,“想換一個媽媽,換一個能從心靈上關心、學習上指導自己的媽媽”。
“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從現實生活到心理需求都會表現出對家長既依賴又排斥,但這位女孩顯然比較極端。”咨詢師說,要了解這類問題的成因,先要從了解青春期的心理特征開始。青春期是一個人社會化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的首要任務是完成自我同一性,為進入成人期打下基礎。具體來說,一個人進入青春期後,要經曆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調控的過程,進而重新确立自我。因此,會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要求獨立,并挑戰權威人物,比如父母和老師。
青春期的心理反應各種各樣,歸結起來,都是自我意識覺醒的表現形式。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容易産生幻想和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開始有自己的秘密、自己交往的小圈子,需要有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有些孩子甚至會打架、罵人、逃課……趙菡說,青春期的孩子試圖沖破約束和管教是正常的,甚至犯一些錯誤也是成長需要付出的代價。然而,由于慣性使然,在孩子出現青春期征兆之後,家長往往不能理解、難以接受。家長還是習慣于方方面面為孩子打點周到;認為孩子應該對家長無所不談,是一個“透明體”。這時候,孩子會産生被束縛的感覺,會厭煩、拒斥、頂撞或逃避。越是這樣,家長就越着急,越要一探究竟,甚至采用偷聽孩子電話、偷看孩子日記等錯誤方式監督孩子。惡性循環和矛盾沖突也随之産生。
上述案例中,女孩父母沒有順應其青春期的變化,生活上過度保護,學習上隻盯着成績,在孩子出現心理困擾時錯過了溝通的最好時機。
怎樣才能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咨詢師建議,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可以從生活和心靈兩方面入手。生活上,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尤其初中以後,要讓孩子養成處理自己生活瑣事的能力,不能事事代勞。心靈上,要鼓勵孩子交往同齡朋友,形成自己的朋友圈。要對孩子采取相對開放的态度,在大的原則問題上做一些規定,比如什麼樣的人不可交往、什麼樣的事情不可以做;而不是幹涉細枝末節的行為。要學會傾聽和尊重孩子的想法,聽完孩子講述之後可以談自己的具體感受;切忌簡單說教,憑空談論是非對錯。
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家長要學會“示弱”,為孩子創造超越家長的機會,比如向孩子學習電腦知識和時尚咨詢等。對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家長要由衷誇贊。
當心理咨詢幫助女孩接受現實的自我和真實的父母時,其軀體症狀消失,有效的學習時間也逐漸增加。咨詢師介紹說,大多數孩子在初中進入青春初期,即青春期反應發生的高潮期,這個階段孩子的情緒容易發生劇烈變化。如果家長引導得當,孩子沒有受到太大的壓制和挫傷,那麼他們進入高中階段後就會逐漸趨于平穩,比較順利地完成自我同一性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