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民俗
/
立夏習俗 立夏為何稱體重
立夏習俗 立夏為何稱體重
更新时间:2025-02-19 09:00:44

  在過段時間就要到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節氣了,立夏節氣雖然不如一些節氣出名,可是也有着有趣的風俗傳統,那麼究竟有哪些好玩的立夏習俗呢?不要着急,接下來就一起去文章中看一看吧!

  在立夏節氣有着十分有趣的習俗,那就是稱體重的習俗,不要小看了這個習俗,它可是大有來頭。

  相傳,三國時劉後主阿鬥是趙子龍在長坂坡從百萬曹軍中救出來的,因阿鬥母親已投井自殺,劉備把阿鬥帶在身邊。

  後來周瑜誤施美人計,劉備遂娶吳王孫權的妹妹為繼室。

  劉備要出征領戰,帶着阿鬥很不方便,就把阿鬥交給孫夫人撫養。那時,孫夫人住在吳國,那裡氣候溫和,物産豐富,讓孫夫人撫養阿鬥,既安全又放心。

  于是,劉備準備了許多禮品,特地做了許多蒸餅,裝成20擔,層層相疊,中間用青菜葉子隔開,由趙子龍護送去吳國。

  到吳國時正好是立夏。

  孫夫人一見白白胖胖的小阿鬥,非常喜歡。

  但孫夫人也有顧慮,畢竟是晚娘,萬一有個差錯,不僅夫君面上不好交代,在朝廷内外也會留下話柄。

  美麗聰明的孫夫人想了一個辦法:那天正是立夏,用秤把小阿鬥在趙子龍面前稱一稱,到翌年立夏再稱,就知道孩子養得好不好了,稱體重的習俗也就是由此而來。

  打定主意後,便立即将小阿鬥過秤。趙子龍覺得新鮮,也順口講了一句吉利話:“娘娘,孩子鈎住了,準平安,養得好。”

  接着趙子龍高高興興地把禮物一一呈上。

  但20擔蒸餅,已壓得不成形了,怎麼辦呢?

  趙子龍靈機一動,說:“主母娘娘,依我們蜀國的風俗,立夏家家都做塌餅送人,請主母娘娘收下。”孫夫人高興地收下了這些塌餅,并把它分給宮女們吃,個個稱贊說好。

  從此,每年立夏,孫夫人把小阿鬥稱一稱,向劉備報平安,又仿制大量的燒餅分給宮女,因而在江南一帶就形成了立夏稱小孩和吃塌餅的習俗。

  随着蘇南移民的北遷,這一習俗流傳至今。

  舊時,每到立夏之日,家家戶戶都要用秤稱體重。

  稱的時候有講究,秤錘隻能從裡往外捋(表示增加),不可以從外往裡捋(表示減少)。

  成人、大孩子可以握住秤杆上的秤鈎,雙足離地;嬰孩、兒童可放在籮筐裡稱。

  稱畢,各人牢記自己的重量,次年稱時可作對比。

  立夏時稱體重的來曆還有一個傳說:元朝時,每10戶漢人要供養一個來監督的蒙古人。

  此人來時,要稱一稱體重,到立夏這天要再稱一次,少一兩要用銀子來補湊,所以此10戶居民天天要将上等食物供他吃,就怕分量少了要賠銀子,賠不出銀子輕則坐牢,重則喪命。

  後來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統治,但這個習俗民間一直流傳下來,而稱的對象改作自己的家人了。

  其他地區也有立夏中午用籮筐挂秤“稱體重”的習俗,給孩童稱體重,有時悄悄在籮筐裡放塊石頭,增加些重量。

  稱時,秤砣隻可向外挂,不能往裡移,報數字逢九就報“十”,圖個吉利。

  立夏多喝粥少吃肉

  立夏到來,意味着炎熱的夏季拉開序幕。随着氣溫逐漸升高,身體的各髒器也将随之發生不小的變化。中醫認為,作為暮春與盛夏的過渡期,立夏前後要格外注意做好各髒器的調養。

  中醫理論認為,自然界的四時陰陽消長變化,與人體五髒功能活動相互通應。

  立夏後,很多人還會因為氣候燥熱而食欲不振。其實這是因為濕熱蘊積在内,腸胃缺乏動力。所以,立夏之後,要調養胃氣。

  胃喜潮濕,因此,多吃稀食是順應胃氣、調養胃氣的重要方法。

  建議,早晚喝些大米粥或薏米粥。體質弱的人還可以增加一些紅棗或者生姜。這樣既有助于生津止渴,還能幫助滋養胃陽。

  肉類與油膩性食物則是阻礙腸胃消化的“絆腳石”,在保證每日所需的基本蛋白質以外,最好減少肉類的攝入。

  中醫還認為,夏季容易發生脾胃不和、脾虛等症狀。而夏季天熱,許多人都愛吃冰冷食物,這最先損傷的就是脾胃。因此,護養脾氣不能過多食用寒涼食品。

  結語:立夏标志着炎熱的夏季就要到來,我們應該多保重自己的身體,不能因為歡度立夏就忘記了自己的身體健康。今天給大家講解了關于立夏的稱體重的由來和立夏要少吃肉多喝粥,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