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諺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1月20日,大寒節氣如約而至,對于氣虛、陽虛、血虛患者來說,這個時候最怕冷。中醫推薦3款食療方,幫你驅寒。
1、氣虛——黃芪牛肉湯
案例:許女士每年這個時候都會很郁悶,因為自己比較怕冷,但是又容易出汗,她常常認為隻有熱量比較足的人才會在“小寒”這樣寒冷的節氣出汗,自己明明很怕冷,怎麼可能還出汗呢?
專家解析
中醫認為,人體中的“氣”具有調節人體體溫和控制毛孔開阖的功能,因此,當人“氣虛”時,機體調節體溫的能力減弱,也難以控制毛孔的開阖和汗腺的分泌,從而出現怕冷但又愛出汗的症狀。
氣虛體質的人除了怕冷和愛出汗外,還往往表現為肌肉松軟,體力較差,隻要體力勞動的強度稍大就容易累。身體防禦能力一般不怎麼好,容易感冒,感冒後康複的時間也比别人長。
【推薦食療方】黃芪牛肉湯
原料:牛肉(瘦)1000克,黃芪12克,黨參12克,大蔥20克,姜15克,料酒20克,小蔥5克,胡椒粉1克,鹽10克,味精2克。
做法:将黃芪、黨參洗淨;經過加工裝于雙層紗布袋内封住口做成中藥包;牛肉洗淨,切成5厘米長、3厘米寬的塊;姜、蔥洗淨;沙鍋置大火上,倒入鮮湯2000克,放入雞骨架,加入牛肉塊、中藥包煮沸,撇去浮沫;加姜、蔥、料酒,移至小火上炖熟透;揀去中藥包、姜、蔥、雞骨架;加入精鹽、胡椒粉、味精、蔥花即成。
點評:黃芪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的功效,黨參具有健脾補肺、益氣養血生津的功效。牛肉有補中益氣,滋養脾胃,強健筋骨,化痰息風,止渴止涎之功效,适宜于中氣下隐、氣短體虛、筋骨酸軟、貧血久病及面黃目眩之人食用。
2、血虛——雞絲阿膠湯
很多女性朋友怕冷多是由于血虛,為什麼這麼說呢?專家介紹,經、帶、胎、産都可能造成失血,而經期勞累、月經量過多、生産時出血過多等等都會導緻血虛。女性血虛有寒者,一般都表現為面色萎黃或蒼白、乏力、四肢怕冷等症狀。如果症狀不是很嚴重,不妨試試雞絲阿膠湯。
【推薦食療方】雞絲阿膠湯
原料:雞胸脯肉100克,牛奶1000克,阿膠80克,姜10克,鹽2克。
做法:雞脯肉洗淨,切成雞絲;阿膠碎成小塊,放沸水鍋内隔水蒸化;生姜洗淨,去皮切片;雞肉絲、阿膠、姜片、鮮牛奶同放炖盅内,蓋上盅蓋;隔水炖1小時,取出,加入精鹽調味即成。
點評:阿膠為補血之佳品,尤為适宜出血而兼見陰虛、血虛證者。阿膠既能補血,又能滋陰。止血常用阿膠珠。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之為“聖藥”。與人參、鹿茸并稱“中藥三寶”。
3、陽虛——幹姜肉桂羊肉湯
不少人都認為怕冷就是陽虛,這種認識不完全正确,如何了解自己是不是真的陽虛呢?
中醫認為“陽虛則外寒”,人陽氣不足時,不能抵抗外來寒邪的侵襲,會出現怕冷的現象。一般陽虛的人有怕冷、手腳冰涼、精神萎靡不振,大便稀溏,甚至是完谷不化等症狀。根據心、肝、脾、肺、腎五髒的不同,表現的症狀各不同。
比如心陽虛,除了通常陽虛都會有的症狀外,還有心悸、憋悶、心前區疼痛、失眠多夢、心神不甯等表現。
肝陽虛,可出現頭暈目眩,兩側肋下不适,乳房脹痛,易驚恐或情緒抑郁等表現。
脾陽虛,可出現食欲不佳,打嗝、嗳氣、大便稀溏不成形等症狀。腎陽虛,有腰膝酸軟、小便或不通、陽痿早洩、性功能衰退等表現。
肺陽虛,通常表現出咳嗽氣短、呼吸無力、聲音低且少言等症狀。
但是無論哪種陽虛,怕冷、手腳冰涼是陽虛者的最主要表現。如果陽虛怕冷的症狀不是很嚴重,不妨嘗試食療驅寒。
【推薦食療方】幹姜肉桂羊肉湯
原料:羊肉(瘦)150克、幹姜30克、肉桂15克。鹽1克,大蔥3克,花椒粉1克。
做法:羊肉切塊,與幹姜、肉桂共炖至肉爛,調入鹽、蔥花、花椒面,即可。
點評:很多人對生姜比較熟悉,但是并不很了解幹姜的功效。幹姜多數是生姜曬幹或烘幹後的成品。生姜偏于散寒,幹姜比生姜多了溫中回陽,尤其是溫暖脾陽的作用,着名古方理中湯中就有它。凡陽虛怕冷、脘腹冷痛、四肢不溫者都比較适合用。肉桂是寒冷季節最為常用的調味食品,有補元陽、暖脾胃、通血脈、散寒氣的功用。
肉桂甘辛大熱,不僅能補陽氣,又能散寒邪,故凡陽虛怕冷、四肢不溫、腰膝冷痛之人,最宜食用。幹姜、肉桂與羊肉一起做成藥膳,更有利于增強補陽祛寒的功效。